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245杜如晦与王珪(2 / 2)

  李世民对于杜如晦的死,极其悲痛,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衔。安葬时,加司空衔,谥号“成”,并亲笔手诏虞世南撰文刻于石碑,以便记载君主痛悼臣子之意。

  李世民在杜如晦死后,对他仍思念不已。一次吃瓜,瓜味甜美,便留下一半祭奠杜如晦。

  他赐给房玄龄黄银带,说:“如晦与您一同辅佐我,而今我只见公一人。”说罢,泫然泪下,说:“相传鬼神畏惧黄银。”当下另取黄银带,让房玄龄送去杜家。

  后来,李世民忽然梦见杜如晦像平素一样,次日讲给房玄龄听,派他带着皇帝的膳食前往祭奠。

  到杜如晦一周年的丧祭日,太宗派宫中女官慰问杜如晦的妻室子女,封地、官宅、官衔、补助亦不取消,皇帝对他家的恩惠礼遇丝毫不减。后来诏令功臣可以世袭,又追赠他密州刺史衔,封地改至莱。

  杜如晦以做事的认真,以及对李世民的忠贞,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

  王珪则和魏征一样,以直谏得到重用。

  王珪,他的祖父就是王僧辩,南梁时官至太尉、尚书令,我们前面讲陈霸先的时候,就说到了这个将领,是一个接近名将的人,可惜,遇到了陈霸先。

  王珪性情稳重恬静,志向度量深邃纯正,对名利际遇看得很淡薄,交朋结友绝不随便。

  隋文帝时,招聘到秘书内省,校正审定各种图书资料,任太常治礼郎。他的小叔父王颇,是位博古通今的学者,很有鉴别能力,特别器重赞扬他。

  王颇因汉王杨谅谋反获罪,株连被杀,王珪逃到终南山隐居了十多年。

  隋亡唐兴,王珪再次出山,选择了投奔李建成,被任命为中舍人,后改任中允,对他的待遇丰厚。

  李建成被杀后,李世民调他回京任谏议大夫。

  李世民曾经说过:“纯正的君主任用奸邪的臣子,不能使天下太平;正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也不能使天下太平。只有君臣都纯正,天下才会安宁。我虽然不算圣明,幸亏您诸位多次劝阻纠正我的失误,才差不多使得天下平安。”

  王珪听了,建议说:“古代,天子有七位直言劝谏的臣子,劝谏不被采纳,就一个接一个地用死劝谏。如果陛下光大至高无上的德行,广泛听取人们的意见,我愿竭尽微薄的心力,多少为您帮点小忙。”

  李世民同意,诏令谏官随同中书、门下二省以及三品以上朝臣进入内衙紫宸殿。

  王珪诚恳地收集好的批评意见,提出有益的规劝,李世民更加信任他。

  王珪对李世民凡是做得不对的地方,都加以规劝。

  李世民叫太常少卿祖孝孙向宫中女乐手们传授音乐十二律吕知识,犹豫技艺没有长进,多次受到李世民斥责。

  王珪和温彦博一起进言说:“祖孝孙是位纯洁严谨的文人,陛下叫他去教授女乐手,还斥责他,人们大概认为文人算不了什么吧?”

  李世民听了很生气地说:“你们都是我的亲信,却要顺从下属欺骗君主,替他当说客吗?”

  温彦博害怕了,检讨错误,王珪却不认错,说:“我原来侍奉隐太子,按罪应当处死,陛下怜悯不杀,安排在谏议大夫这个重要位置上,让我尽忠竭力进行规谏,现在却怀疑我有私心,这是陛下亏待我,不是我辜负陛下。”

  李世民听了,默默无言,感到惭愧,于是作罢。

  第二天,李世民告诉房玄龄说:“古时周武王不听伯夷叔齐的劝阻,周宣王杀掉了无辜的大夫杜伯,自古以来国君听取劝谏确实困难。我日夜努力学习前代圣明的国君,昨天指责王王圭等人,自己很后悔,您诸位千万不要因此害怕而不愿进言劝谏呀!”

  贞观十三年,王珪病重,李世民派南平公主回家探望他的家公,又派民部尚书唐俭调理药剂饮食。不久,王珪去世,享年六十九岁。

  李世民穿上丧服在便殿哭泣悼念,诏令魏王李泰带领众朝臣到王家吊唁,追认他为吏部尚书,谥号为“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