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23章





  许槐桑去的第一站就是韩朋所在的海云博物馆。

  对于国家给他派发的任务韩朋心中存疑,刚开始入选国家只说就是接下来会长时间和各地的文物接触, 但是胆子必须大。

  虽然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胆子大这个要求, 不过韩朋还是坚持报名。

  在填了一张在他看来莫名其妙的表之后, 国家就说他被选上了,让他在海云博物馆先等等。

  “韩老师。”许槐桑刚到博物馆工作人员入口就看到一个精气神还不错的老人站在那里。

  韩朋犹豫了一下, 他以为来运送文物的会是很多人, 难不成就一个人一批一批送?

  许槐桑没有解释, 现在手机上把韩朋添加到文明保护工作者那一栏里。

  “一个人难道是一件一件送出去?”韩朋终于没忍住说出自己的疑问。

  她们就开了一辆车子过来,甚至都不是皮卡车, 真的能把那么多文物送到安全的地方?

  许槐桑没有多说, 有些事情不好解释,她只能让韩朋先带路到堆放文物的地方。

  要不是许槐桑和后面跟着的几个人手上都拿的有国家派发的证件, 领导也给他打了视频电话确认,韩朋差点就以为来的是骗子。

  只有许槐桑和韩朋进入博物馆,其他人都守在外面。

  一进去就能看到还在修复中和已经修复完成的全部放在桌子上,摆不下了就堆在木托盘上面。

  许槐桑先给韩朋打了个预防针, 让他等会儿发生什么都不要惊讶, 说完许槐桑就带着韩朋进入文明保护空间。

  里面和刚开始进入的时候没有太大区别,不过多了几件文物, 是许槐桑进空间的时候顺手薅进来的。

  而那几件书画一进入便被自动放进文物保护板块里, 韩朋愣愣的看着这一切, 最后才念叨一句:“怪不得要胆子大。”

  韩朋终于明白为什么有胆子大这个要求。

  要不是他心脏好,这个年纪遇到这种情况真不容易缓过来。

  韩朋自认多少风雨都经历过, 所以很快平静下来和许槐桑一起搬文物进来。

  两个人一起做虽然工作量稍微少了一些,但文物太多,全部放进去还是废了一些时间。

  “幸好不需要一个一个搬进去。”

  许槐桑无奈,得亏是一个桌子上或者一个木托盘上的能全部收进去,否则不知道要花多长时间。

  收文物耽误不得,因此她们很快便前往下一个地点。

  ……

  这边在挨个博物馆收文物的时候,另一边保护未发掘及已经发掘但工作还未完成的考古遗址的任务也正在进行。

  首先最需要保护的就是已经挖掘的遗址,因为这些地方暴露了原本被土壤覆盖的文物和遗迹,使得它们更容易受到天气灾害的影响。

  暴露的区域受到极端天气下的土壤侵蚀的可能性更大,如果遇到强风、暴雨大概率会加速土壤的流失。

  对于未被发掘的陵墓,也有考古人员提出过把容易受海啸影响的遗址迁移至内陆,可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而且要进行很长时间的规划才有可能不对遗址结构造成损伤。

  四个月估计方案都制定不出来,肯定来不及。

  因此各地考古工作都被喊停,已发现但未发掘的则是开始紧急实行加固工作。

  张庆红也是一个遗址的考古人员,每次下雨之前他们都要给所有已挖掘的地方覆盖上防水膜,也会休息几天。

  但还是第一次碰到国家要求必须停止发掘的情况。

  他一边和自己的学生给所有墓坑覆盖上研究院给的新型保护膜一边道:“赶紧多看看,下次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看了。”

  要彻底研究出一个遗址需要很长时间,他们在这里大概也有七八年,除了偶尔回去给学生上课或者和其他考古人员开视频会议,其他时候基本都在研究这些墓坑。

  他专门负责五号坑,也是整个陵墓里出现文物最多的一个坑。

  可以说他负责的这个坑如果研究出来肯定能揭露那个时代的背景、社会制度等等。

  给遗址做保护工作的不止考古工作人员,还有附近的村民。

  因为考古挖掘需要根据地面勘察分出不同的墓坑,附近的村民则会根据考古人员分出来的进行挖掘工作。

  如果挖出来的坑的所有信息都已经找出来,也是由村民给墓坑填土,还有每次停雨之后也是他们来掀开防水膜,所以这次遗址的保护工作村民也有参与。

  他们主要的任务就是给没有遮蔽棚的几个墓坑铺好保护膜。

  张庆红研究的墓坑因为比较重要,在发掘初期就建的有一个临时的遮蔽棚,可遮蔽棚如果遇上太极端的天气也不可能完美的保护好墓坑。

  “唉,要是遇到太潮湿或者太干燥的天气,真不知道这些没有发掘出来的文物该怎么办。”

  在保护膜彻底盖住墓坑之前他忍不住忧心道。

  强风可能会吹走遮蔽棚,影响文物的保存,到时候再加上暴雨墓坑内部就会出现积水,文物也会受潮或腐烂,高温或低温则可能导致文物发生变形、破裂。

  要是以前他们还能随时监控周围环境的温度,等他们离开之后出现什么状况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