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三节洋务派大臣的底气(2 / 2)


这些成果,虽然远不能赶超当时的强国,但也超出一般人从教科书简略记载中得来的印象。



估计大清中央朝廷也不见得能摸清各地方大员们手里的底细。



各地已经在开办新式学堂、学习西方科学,开办船厂、铁厂、煤矿等实业,并有针对性地建立专业大学堂、培养人才,使各方面有些基础,有所准备。



特别是,洋务派从起步之初,就坚持围绕“富国强兵”的基本路线和目标,宗旨明确,“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几十年的努力不脱离这一范围,为军事发展服务,兴办了福州船政局(内有马尾船厂)、江南制造总局……建厂子本身就是为强军准备的,正好无缝对接,纳入海军建设之中。



热衷于“洋跃进”的大臣们比我以前所认识的更具深谋远虑。



从各方面条件上说,也只有洋务派官员们能担当建设海军的重任。



从现在起,十年之间,洋务派官员将让我们看到一个奇迹――建成远东第一海军的奇迹。



读晚清历史,记忆最为清晰、印像最为深刻的,就是:



来了,打了,签了……直至来了,来了就签。



一场接一场的战争,一场接一场的灾难;一件又一件的不平等条约,一次接一次的羞辱。割地赔款,开放口岸,划出租界……中华民族任人宰割,无还手之力,发不出哀号之音。



曾经傲视一切的大清统治集团,面对时代命运的考试,就象是即将踏上“千军万马过一座独木桥”考验的可怜差等生,一次摸底考试落后了,就决心洗心革面、埋头书本,东山再起。可刚刚洗把脸、攥紧拳头,又一场考试袭来,还是落后……这种反复打击,真是自己灰心丧志,让人欲恨又怜。



面对国门随时被击破,还是有一批有识之士,还是有一批忧国忧民的能臣,看出了中国国弱兵钝的原因,努力向西方学习,殚精竭虑地办洋务,开学堂,造机器,修铁路,建船厂……指望扶大厦于将倾。



再读到清史关于海军的这一段,自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丁日昌、曾国荃、刘坤一……这些封建王朝的督抚大员呼喊、奔忙,海军建设一度热火朝天,在对日备战竞赛的开场,还打出了一个小“高分比”,回味此番景象,再想想大清办海军艰难的开局和黯然的结局,不禁令人叹息、内心酸楚。



然而,与列强的赛跑,也是与自身命运的赛跑中,留给大清朝,留给这个封建帝国的时间,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