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三节伺机入侵,进取大陆(2 / 2)




当时的议会会议上,人们也听出了弦外之音——利益线即暗指朝鲜。



从此,足以影响日本努力在国际上争取“生存空间”,拓展“利益空间”。



谁都知道为维护利益线,拓展海外利益,必须将朝鲜纳入,并力争向中国扩张。为此,使用武力也是当然之选。



********



真正使这些理论上升为国策,变为“大陆政策”的,最终还应归功于天皇。



明治天皇上来,素以继承所谓神武天皇以来的宿愿——“兼六合”、“掩八纮”,以征服亚洲乃至世界为己任,到处鼓吹宣扬“国威”、扩张“国运”,为日军官兵参加侵略战争打气。



还是天皇说了算嘛。



天皇说得更崇高,更宏大。



从此,天皇和臣民们就不遗余力地去实现这个“崇高理想”。



日本帝国的“大陆政策”,也就在实践上把资本主义的殖民政策,与军国主义奇特地融汇起来,变成了日本近代外交、特别是对邻近国家关系的主线。



————————————————



实践上的——



1880年(明治十三年)11月,参谋本部成立第二年,效率很高地以山县有朋参谋本部长的名义,将编写好的6册《邻邦兵备略》连同上表,一起呈给天皇。



《邻邦兵备略》是为了对外备战,在福岛安正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从日本的对中、对俄政策出发而编撰的,其中特别详细地说明了中国的兵制军备,并叙述了日本对外军备的要点。



还有1883年(明治十六年)4月,日本参谋学府——陆军大学校的小川又次大佐,在参与办学和随同学习之余,便着手编制《征讨清国策案》,1887年上书天皇。这个策案肯定是得到了天皇的高度评价,小川之后又不断修改完善,至1889年(明治二十二年)2月,终于完成定稿。



读了《征讨清国策案》,不由从脊梁生起一股凉意。



《策案》侵略意图昭然。



以参谋本部多人亲身参加过对中国的实地调查,所以所列要点基本切中要害。



对我大清政治体制,对大清兵力、战备,弱势不足,策案中的判断极为准确。而且在以后的中日甲午战争,基本上一一得到了印证。



战略构想很宏大,涉及东北、华北、华南。何处直接占据,何处培植傀儡政权,将中国分裂成多少块,区分情况分别加以控制,均给予了针对性的建议。



行动方案也择重详尽,对征清的步骤、兵力部署、作战行动,均做了具体安排。



文如其名,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全面侵华计划,恐怕以后几十年的战略思想和行动步骤也与此一脉相承。影响深远到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仿佛也是以此为蓝本的,很多实际作战行动与策案所议,如同“照章办事”。



********



以上史实说明,日本不但一直存在大陆梦想,逐步形成完备的大陆政策体系,而且从军事上已经做了实际的研究和准备工作。



军队寸步不落地在理论上为“大陆政策”出力,在实行上更急迫。



————————————————



偶然中的必然——



如同那种因日本公开的历史并未记载,而置疑《田中奏折》的真实性,进而认为“日本全面侵华并非早有预谋、而是由一群参谋有意挑起、遂至扩大”的观点是错误的,那些认为日本甲午逐步扩大战争、开战前并未准备占领中国的说法,应该也是不够准确的。



擦枪走火有可能,但我认为那不过是点燃导火索,而一堆炸药早已堆在那里了。



其实甲午之战,唯一扼止住日本的,是日本自身实力的问题而已。



开战之后,决定战争的规模,以及是以低烈度还是高强度方式进行的,还是日本自身的实力。



所以,了解甲午,必先了解日本国策。如果对日本国策不了解、战略目的不清楚,先错在前,战术层面的讨论也就无法进行了。



********



似乎有观点认为,看历史不能只看到军事,不能只看到侵略,要从经济角度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无非是资本、商业,无非是市场,我们不应把大清中国与日本的关系看得那么严重。



当然,说得很温情——如果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通过通商签订条约,完全可以避免战争。说得很轻松——做生意嘛,就象现在只要我们有钱,我们也可以去,可以买下纽约,买下巴黎任何一处地方。



我觉得这已经脱离历史实际,无异于“刻舟求剑”的故事。



决不是一句“反正是做生意嘛”那么简单。



晚清时代,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基本形态是殖民,是掠夺。西方列强内部可以平等,但列强与落后的国家之间签订的,基本全部是不平等条约,是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纯粹的谈肯定谈不出什么平等的结果,非洲、太平洋国家被直接占领、瓜分,不存在谈的问题,亚洲国家都是被迫开国,一边谈一边打,谈不拢就打,军事压力下签订的屈辱条约,也不存在依靠谈的问题。



世界各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用了近一个世纪,付出多少牺牲和代价,才先后逐步取得独立地位。亚洲,20世纪50年代,非洲,20世纪50——70年代……怎么解释“做生意”这个事?



独立也不行,“全球化”都不行。



即使是现代社会,资本也不保证就是纯洁的,就是公平的。全球贸易体系附着在全球权力体系上,霸权从来是“霸王条款”、“霸王贸易”的强大支柱。



要想公平,你得拿出相等的实力。这一个法则不敢说永远不变,至少到目前始终未变。



贸易只是人类全部活动之一。记住,是之一。



就算你能买下纽约,你能把纽约搬回来吗?你能把军队派到纽约吗?不能,那么你的财产靠谁,靠什么来保证?



********



我们看对岸,似乎,也有一部分日本的历史学者认为,以日俄战争为界限,之后日本才走上了扩张道路。而之前,皆为求独立,或者是自保。



这当然是自说自话,不过,各家有各家的不同观点,排除掩饰、开脱的因素,这也值得我们更开阔地分析日本的对华政策演变。



甚至有时候我们还真得适当站在日本人的角度去看一看,那样反而可以证其虚伪,发现其原罪。



当是时也,大清帝国确实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局面。



日本人需要抓住时机,加入到其中,因为机会千载难逢,而且机会从来都是失不再来。



取得满洲,开疆拓土,是取得“实地”,获得实利;加入瓜分中国的行列,以此表明日本已有资格成为列强之一员;以实利强实力,更进一步保证与列强平起平坐的地位。



这是日本发动清日战争的思维逻辑,也是战争的基本诱因。



********



当然,日本国内,始终也有一种声音,就是与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一起,抗衡西洋、抵挡白人,避免亚洲灭亡或被奴役。



这是一个相对理性的思路。



但这种声音太弱,零零星星、隔三差五地发出,而且全部是民间的呼声,而不是政权上层的声音,无力影响社会,也无力改变日本的走向。



为什么日本的当政者多抱强梁意识?为什么说友好的政治家一再被边缘化,包括二战以后,仅有的几位推动中日友好的日本政治家要顶着压力,冒很大的政治风险,甚至生命危险?为什么对华强硬派被选上台,日本右转?



这难道不是日本国内承自明治时期的思想基础雄厚,侵华罪行未及清算,“以邻为壑”的心态始终未彻底清除所造成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