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五节关于中日战略思维的讨论(2 / 2)


这就是日本人对战争的理性反思!



*******



我们常常说:日本人民也是战争的受害者。



《绝版甲午》却指出:包括日本在内的大量海外史料,说明“日本人民”从来就不是什么侵略战争的受害者,而是受益者。推动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就是强大的民意力量,其中包括那些属于“被压迫阶级”的工农。如果非要说“广大日本人民”“也”是受害者,那么,他们并不受害于侵略或“军国主义”,而只是受害于“不幸战败”而已。



此言深刻!



我认为这个观点,是比较客观的,也比较准确说明子日本人的思想认识实况。



我们直到日军侵华战争,至少2000万人无辜被害,还念念不忘日本多少人也被战争夺去了性命,为军国主义殉葬。



我们可怜日本人。但,日本人这么想过吗,这么认为吗?



直到挨了原子弹轰,人家去找那“一小撮军国主义分子”算账了吗?



日本人不是脑子进水了,是进水泥了。



********



但我们应当佩服日本人的勇气和韧性。



日本人一但定下决心,就坚韧不拔地实施,直到被原子弹轰掉,也不回头。



投降不代表战败,投降也不代表忏悔,不代表回头。



只是暂时缩回“忍者神龟”的头而己。



********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就可以理解我们与日本人的不同:



我们常常拘于当前条件,提出基于现实选择的方案。我们常常选择等――等着全盘准备完毕,一击之下奏效;更高明的是――等着有了压倒性的威慑力量,对手自动放弃非分之想。



日本人却更多地信奉“豺狗战术”――在实力不够时,日本人就象一只豺狗,坚忍地跟在猎物后面,不定时瞅时机上来咬一口,直到猎物的血流尽。



********



所以,遗憾的是,大清面对咄咄逼人的小日本,选择了忍让。



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一贯哲学。



也许,李鸿章选择“中日之间不可轻启战端”这一思路,不失为一策略。



忍让怎么了?汉武帝和他的父亲、爷爷不也跟匈奴单于和亲,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父亲不也受过突厥可汗的气吗?



是。但有一个前提,暂时忍让,是争取时间,积极备战,这样的忍让才能称其为积极策略。



不是自以为换得永远平安,恬然自安,自此无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