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四节大清派兵牙山协助平乱(2 / 2)



各分支的战斗力就更不用提了,要提,还得进一步打折。



此时对清朝,对李鸿章,真正能依靠的,也只有淮军这点老本了。



回想部队的历程,追完太平军,又追捻军,对外防御中,又长期担负机动作战,前边调台湾,后边赴朝鲜,主力部队全是淮军。而且吴长庆的庆军还曾长驻朝鲜,为大清稳住了局势。



可是,弹指又是十年。



淮军怎么样,李大人最清楚。当年以一营起家,越战越强,打出十一营。最盛时,号称“十一军”的家底,纵横全国。如今,已经裁撤过半。士兵早已不复往日能征善战,跟随自己一起打过来的淮军骁将,都已零落殆尽,还有刘铭传、张树声几位,已经位居督抚,领兵打仗,不得不起用“后备”力量。现今一线带兵的,全是当时还是小兵的这些小字辈。虽称小字辈,叶志超、卫汝成,也是年将60岁了。虽然勉力支撑,但总有今不如昔的感觉。



不要以为李大人对叶志超、卫汝贵等人就放心,没有办法,从甲午兵败后李鸿章的痛心可以管窥一二。



海军呢。丁汝昌是李大人亲选的,李大人认为如何不知道,我们都知道丁汝昌的历史评价却不是很好。关键是,打不了胜仗。现在有文章中,对北洋水师的管带的能力,也存在质疑。



但按照淮军国内战斗和前两次朝鲜战斗的经验,消个乱党,打打农民军,还是很有把握的事。



于是,两千人信心满满上路了。



大队分三批渡海。



第一批,是太原镇总兵聂士成所统芦防马步军,共九百一十人,为前锋。6月6日下午6时,自塘沽登“图南”轮,于8日下午6时抵牙山海口。9日,登岸整队,进扎牙山县。



第二批,是直隶提督叶志超所带榆防各营,共一千零五十五人,以及弹药、粮饷等,分载于“海宴”、“定海”二轮,于8日下午6时启航,10日下午3时抵牙山海口。



第三批,是总兵夏青云率马队百名,旱雷兵百名及步队三百名,乘“海定”轮渡海,于25日抵牙山县。



于是,屯驻牙山的清军人数达二千四百六十五人。



陆军出发之前,丁汝昌先期派遣“济远”舰率“扬威”驶抵仁川海面,与“平远”一起,作为警戒,观察汉城方向的形势。大队开拔时,先派出“超勇”舰护航,又派“扬威”赶赴牙山警卫,留“济远”、“平远”两舰停驻仁川海面。



北洋海军,开始了护航、警戒行动。



*——*——*——*——*——



这一去,形势难料。最大的问题是,兵力单薄。本来,还有调兵的机会,因为从实际记载看来,首先光绪帝就存有兵力不足的担心。清史所记的6月24日,是皇帝下圣旨的时间,皇帝的意思,是要“以期一鼓荡平,用慰绥靖藩服至意。”



但是,对这位年轻皇帝的圣旨之意,却没人完整深入领略:“此次朝鲜乱匪聚党甚众,清国派兵助剿,地势敌情均非素习,必须谋出万全,务操必胜之势,不可意存轻视,如需厚集兵力,即著酌量添调,克期续发……”



皇帝是担心,乱匪人多,不能大意;地形不熟,敌情不明,对敌作战缺乏经验,尤其不可轻视敌人;必须谋划周全,云云。



特别是日军已经向朝鲜派兵,皇帝“宜图万全”的指示,则更显对中日可能发生冲突,乃至战争的忧虑。



处在深宫大院的年轻皇帝,能如此洞悉要害,确实很难得,也好不容易能讲上几句靠谱的话,但是,却没有引起真正的重视。



在李鸿章看来,特别是对发生冲突的顾虑,属于不足为虑,一来没有迹象表明日本出兵,来了人也不会多,更不会多事;二来李大人诚心诚意地以为,我们只要是按照条约行事,即可避免。



这就是李大人的迂腐了,太实在了,咋就差多留一个心眼呢。你按合同办,别人不拦着,别人不按合同办,你也拦不住。别人不按合同办,也是算准了你拦不住,如果对方能有种强烈的感觉,知道撕毁合同必定会被惩罚,或许还有可能收手……



除了兵员数量按照《天津条约》上来,6月6日,李鸿章还按照相关约定,“今后朝鲜国若有重大变乱事件,清日两国如要派兵,须事先相互行文知照”,指示驻日公使汪凤藻,知会日本政府“清国出兵”的事——别忘了打个招呼。



6月7日,清国驻日公使汪凤藻很正式、很光明正大地向日本外相递交照会公文,声明:“此番清国派兵援助朝鲜乃我朝保护属邦之旧例,清国政府依据1885年清日《天津条约》中第三条规定,特知会日本政府。”



*——*——*——*——*——



其实按时间算,根本不必要通知。因为日本人根本就没在等这个通知。



终于觉得局势判断明白,也得到日本人不出兵承诺的大清国,派兵上反而落在了日本人的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