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三节旅顺——天赐的形胜之地(1 / 2)

第三节旅顺——天赐的形胜之地



九月的旅顺港,波光粼粼。游客三五成群,兴致勃勃,享受着丝丝凉风,纵情观赏着海天胜景。



登高望去,三面群山环抱,前有虎尾岛踞守,门户紧严,波涛不兴。背后山列屏障,峰峦蜿蜒起伏,山顶峻嶒,连络不断,呈半月之形,犹如天然城郭,拱环旅顺后路。



从防御上来讲,真是天赐地设的形胜之地。



这也是李鸿章和外国军事顾问一眼选定的战略要地,满洲的门户。



…………………………………………



1881年,李鸿章亲自乘船至旅顺,察看形势,筹备建筑船坞、炮垒。



顾问们判断:若有外敌占据此地,便可作为侵占辽东的基地,特别是取得制海权、据有海港,便可自海上源源不断地补给,为军事行动提供不竭的持久力量。



旅顺对渤海湾的拱卫作用,决定了它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



从战略方面优先考虑,这应该是大清建设旅顺的最主要原因。



确实是这样。甲午战争,日本人在设计前进路线时,首先就遇到了这个旅顺要塞。



日本欲进取北京,当然从海上最为快捷。而海上进攻,当然是大沽、北塘、山海关几处登岸最为便捷。但旅顺口雄堡坚垒,与威海卫共扼渤海门户,直接运兵深入渤海湾登陆,无异于异想天开。



双方的眼光是一样的,日本人的困难,正体现了李鸿章的战略眼光,体现了选择旅顺建设要塞的重要性。



敌之攻击要害,即我之防御要点。



攻敌所必救,守敌之必攻。



…………………………………………



于是,海军初建,在德国和英国军事顾问的帮助下,北洋海军修建了旅顺口、大连湾(此外还有重要的基地威海卫)永久炮台群,以及为舰队提供服务保障的船坞修理所、鱼雷制造局、栈桥等专用设施。



这些工程十分浩大,十分艰巨。



若自1879年11月汉纳根奉李鸿章之命建造黄金山炮台开始起算,1890年11月两期工程全部峻工,历时11年,先后有海防营务处道员黄瑞兰,袁保龄,总理北洋水陆营务处周馥,刘含芳,龚照玙等人监督或参与建设。



其中,袁保龄(袁世凯的叔叔)负责了最主要的工程阶段,是旅顺港建设贡献最大之人。



袁保龄在长达5年间,履冰践雪,登凭版筑,忍辱负重,无片刻闲暇。每夜“非交丑(凌晨1点以后)不能熟睡。”还自我宽慰,说是“幸筋力顽壮,每日奔走尚不知疲。”更可贵的是,他放弃了京官的资格,将仕途看作游戏三味,为建旅顺牺牲前途,也付出了健康代价。技术问题,改建问题,与各国交涉工程承包问题,还要跟掣肘者纠缠,其间艰辛无法计数,以致曾中风病倒。中间,只好换上刘含芳督工,但袁宝龄仍任防务,带病操劳而不稍停。最后离工程完峻还有一年多的时候,袁宝龄心力交瘁,年仅48岁,便病逝于旅顺任上。遗作《阁学公集》,十卷“公牍”,谈的几乎全部都是旅顺工程,筑坝挖泥,建坞修桥……事无巨细,一一考虑周全,不能不让后人对这位筚路蓝缕的先行者怀有深深敬意。



有了他们的努力和付出,那些堤岸、码头,还有一些设施,虽历经兵火战乱,历尽沧桑,至今天仍在使用。



走在海港码头上,真实地呈现在眼前的,是一艘艘雄伟的现代军舰。



岸边水不深,清可见底,一群群小鱼自在地游来游去。



远处的海面上,不时有军舰驶过。一声长笛,一艘灰色涂装的军舰返回海港,越来越近,骄傲的海军官兵,在甲板上整齐列队,在游人充满敬竟的目光中,在大家欢呼中,还有争先恐后的镜头中,致以崇高的敬礼,留下威武的英姿。



…………………………………………



观察地势,依据前人的记载,想象这么巨大的防御要塞,揣摩当时的布置,也是很震撼的事情。



护卫旅顺港的,是沿山而建的一座座炮台。



如果前后来看的话,又分两层——对海上的海岸炮台,对后路的陆路炮台。



布置在旅顺港入口岸边的一连串炮台群称为海岸炮台,主要包括军港入口东侧的黄金山炮台、母猪礁炮台(摸珠礁炮台)、老蛎嘴炮台(唠律嘴炮台)、田鸡台炮台(后被日军称为人字墙炮台),港池入口西侧的老虎尾炮台、威远炮台、蛮子营、馒头山、城头山炮台。其中以黄金山、老蛎嘴、馒头山三处炮台为中坚,构筑坚实、工程宏大,火力猛烈。



资料显示,当年海岸炮台多装备了德制炮为主的远、近程海岸炮,大炮口径35厘米、28厘米、24厘米、21厘米、15厘米、12厘米不等,而且是以克虏伯后膛填弹钢炮居多,一些重型炮还配置升降机械辅助填弹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