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结语——(2 / 2)



有这样的历史教育环境,只言片语,便轻松地迷惑了一些自称为“会思考”的人,意识里就没有基本的是非观念,更不用说遇事能清晰地判断,而这不正是某些人希望看到的吗?



质疑英雄、否定英雄,无知到坐在红军战士雕像头上拍照之类的事一再发生,又有什么可奇怪的?



否认历史人物的贡献,同时引伸到贬低当前奉献的价值,这样的事反复出现,又有什么可奇怪的?



如果我们的英雄我们不去崇仰,我们民族还凭什么站着说话?我们国家的军队我们不去关怀,一旦有事,我们还能依靠谁?



……………………………………………………



我从来不认为哪个研究者没有立场或能够不持立场,常说的政治立场、阶级立场。也从来没有哪个研究者能超然人类之外,没有倾向,不偏不倚。标榜奉行自由主义的学者,是给自己披上一件伪装衣。还有几个所谓大V,好象啥都懂,仔细看看充其量就是挑起门帘就变脸、东家长西家短的长舌妇。



这涉及到群体,涉及到国家民族,有人就是不敢承认他到底站在哪里,是为谁说话。



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爪牙必露,咄咄逼人,哪还有什么独立观点和不带倾向?别被他们那套“言论自由”吓着,实际上,看紧对我们自己历史的解释权,不放弃对历史的话语权,才是正当的。



断层的历史观,历史虚无主义,解构历史,抹黑英雄……一轮又一轮的调侃和戏说,从有人悄悄放出点风来,直至有人大张旗鼓地大放厥词,还发展到对敢于声讨他们的人语言包围和辱骂攻击,谁给了他们这样的胆量。



倒是忘了立场,跟风似地以这种方法,或以这种出发点研究历史的人,这样对待历史的人,是要对这个民族负历史责任的。



事情都是两面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也如此。从全面科学的角度出发,发现正面、指出背面,你不能无视或遮住积极一面、只放大或翻出阴暗一面,你应寻找供人向上的梯子而不是在别人向上攀的时候把梯子抽走。以知识者的良知出发,汲取发扬中华民族的向上精神,为这个社会、为民族增加正能量,积聚前进力量,这才是干正事。



不信翻翻历史,翻翻书本,光耀后世的都是什么样的著作?每个时期的小丑都比比皆是,又有多少人的糟言能流传千古?



……………………………………………………



回望甲午,对待英雄,也应该充满敬意,怀以责任。



外侮逼到眼前,英雄效死,烈士赴难,舍弃性命为保家国。所幸中国有其人。



绵延半个世纪的抗争,无数军人走向最后一战之时,遗言声犹震耳。古语“人之将死,其言也哀”,纾国难而留余恨,许多将领最后一息,仍然此心耿耿于山河破碎、民族危亡。



甲午英烈高呼“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虽死,而海军声威弗替,是即所以报国也。”慷慨悲壮之行,实践着真正的民族精神。



抗日将领一句“我活国亡,我死国存”,一句“局势如何收拾”,或者一句“中国托付诸君”,朴实无华的话语中捧示着真正的赤子之心。



半世纪之后读来,仍使人热血上涌,眼前朦胧。



没有他们,中国能撑到反败为胜的一天吗?



……………………………………………………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一再被列强侵凌。但毫不自惭地讲,自甲午始,民众积极起而抗争,一个民族逐渐被唤醒,一个大国猛然被惊醒。



历史的轨迹可循,有甲午,所以才有百日维新,才有辛亥革命,才有乱世中救亡图强的力量积聚,才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伟大的力量,蕴藏在民众之中。以台湾四百万民众、几万义勇之力,抗击数倍于己的日军,坚持达四月之久。如果可以假设,设若大清能组织起全国的力量,各地为国而战,为家而战,日本何能逞强?



可惜,大清根本不能。



日本以为可以趁中国四分五裂、分而治之,逐步鲸吞,可惜,小鬼子又打错了算盘。



因为,大清政权不能,但不代表没人能。虽然是直到几十年后,才有一支真正能焕发这种潜能,组织这种力量的队伍出来,但这支队伍,终将率领人民,发动全民族抗战,让耻辱成为过去。



……………………………………………………



回望甲午,还有一群人不能忘记,就是在这场战争中逝去的小人物。



甲午有逃兵,更有勇者在。若无勇者在前,局势何止是败,而是一战崩溃。



每一个牺牲都是有价值的。为国而死的,不论是将弁还是士兵,是官兵还是义勇,均不应被忘记。他们战斗了,更不能因为战败而被自己国家的人轻视,被遗忘在历史深处。



在此撷取这样一段史实:甲午战后,死难清兵的亲属纷纷漂洋过海来金州“扫边”。金州、旅顺博物馆收集的资料中记录,“有的山东人和南方人是老婆孩子一路要着饭来金州找男人、找父亲。可是要到哪里去找?无奈之下,大部分是在西门外或西海头抓了几把土背回老家。体面一点的,备点酒菜,在西海头空祭一下。老婆孩子嚎啕大哭一场,当时南方人来这儿当兵一个月挣铜钱一吊二,死在这里,家也就完了。一直到我十好几岁时,还经常看到来扫边的人。”



整个甲午,每战死伤枕藉,国破家亡者又不可计数。



自古以来,战争带给普通民众的历来是数十载难以平复的创伤,虽说青山处处埋忠骨,可是留下家中严慈、娇妻稚儿,仅仅一抔土,怎能寄相思?



想到此节,才能更加理解牺牲的至重与至伟。



如果你在踏遍河山,看波平浪静、美景宜人,请别忘那一处处战场、一处处战争遗迹,仍然在叙述着120年前这里的炮声轰轰,战火纷飞。



碧血丹心,必定青史留名,今人永以为纪,战火才不会再起。



……………………………………………………



史上曾有言:死者有知,亦可无憾;后之君子,可以观焉。



如今,天安门广场,高大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巍然耸立。



老人家亲自起草、周总理亲自书写的碑文字字千钧: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1840)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甲午英烈,当受此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