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42节(2 / 2)


  另外,七皇子很得皇帝宠爱信任,和世家的关系也很良好,朱家一派的很多人其实都在三皇子和七皇子之间犹疑。最重要,七皇子武功了得,是继大皇子之后,在军中最能担起重任的皇子,还有北戎的支持——虽然同时也面临蒙茶等国的反感,可是这些属国,本身对大汤难以构成威胁,他们的观感其实不怎么重要。但他们因国情不同,即使整个民族都挨饿受冻,贵族依然掌握令人眼红的财力,七皇子有北戎的支持,就足以傲视众皇子了。

  最后是八皇子,他在诸皇子巡视一事上,表现卓越,麾下人才济济,又有大富商支持,财力上并不比独孤家和朱家差太多。且他在民间很有声望,“得民心者得天下”,这话虽然不尽不实,到底也会在大家心里过一过。再者说,八皇子是众皇子里最最礼贤下士的,为人又温和有礼,不说大臣们,就是下面几个弟弟,也是心服的。

  另外,九、十、十一、十二甚至嫩生生的十五皇子,心里都起了草。虽然因为实力不济,表面八风不动,或者支持八皇子,实际上,私底下动作也不少。

  所以,三皇子和四皇子的确拥有最大的势力,但真说起竞争力来,还真没有和其他兄弟拉开距离。

  这一场斗争,一直到五月也没个结果,反而是皇子们的身边人儿、暗里的钉子,死了一个又一个。章和帝似乎并不着急,一再强调,储君也是一国之本,不可草率。他高高在上地看着众人手段百出,甚至连向来比较超然的太后、远在边疆的孤独家、隐世的朱家门下清流,都纷纷按捺不住,露了行藏。恰在此时,三皇子府上出了一件大事。

  三皇子新娶得侧妃,独孤家旁支,在端午节早产,诞下一女,半刻后,血崩,不治而亡。

  楚王妃本欲命人将此女丢弃,然,其乳母不忍,竟然敲响了登闻鼓,滚了铁钉床,口口声声道是当家主母陷害,之后触柱而亡。未几,乳母尸体旁的小小婴孩也没了声响,御医急救,不治,殇。

  这等惨事,居然发生在皇家,实在骇人听闻。章和帝和太后震怒,下令严查。

  但事情毕竟是发生在天子脚下,光天化日。调查结果还没出来,民间就已经传得沸沸扬扬。

  三皇子和贵妃一清二楚,这件事不可能和王妃有关。不说独孤侧妃新进府,而王妃嫡长子已经被立为世子,根本不可能威胁王妃的地位。就说,这可是恶月、恶日,还见了血光,王妃也是出身大家,行事自有章法,怎么可能冒着自家爷们名声受损的风险做那种事?

  何况,现在可是立太子的关键时刻!

  甚至,这还不像是独孤家的手笔。

  虽然看起来,除了王妃,就是侧妃自作孽的可能性最大,目的也很明确,就是为四皇子扫除障碍。但是朱家人心里清楚,独孤家可是极重名声的大世家,就算是为了皇位,都不可能让任何一个姓独孤的女子背上“产下鬼子”的恶名——那会让整个独孤家的女儿都蒙上一层阴影!一个大世家里,任何一个女子都极其珍贵,她们能够为家族带来的利益,她们联系的关系网,甚至是男儿也望尘不及的。

  所以,顶级世家里,都有这样的潜规则——男儿当自强,凡事以宗族传承为要;女儿当自珍,遇事以自保为先。她们只要活着,就是利益。

  这件事,到可能是背后的敌人,一石多鸟的杰作呢!

  只是朱家和独孤家目前的敌人稍微有点儿多,一时间也不能找到真凶。

  事实上贵妃心里并不怎么着急。

  恶月鬼子什么的,确实让人膈应,但那孩子已经死了,又不是嫡妻生的,其实影响并不大。毕竟是皇家,心里再怎么不舒服,也不好拿这些鬼神之事到台面儿上来说。过几天,随便扔出一个下人,“查明”是她害了侧妃早产,再几个月,事情也就平息了。就像是四皇子——和庶母私通,这在民间就是浸猪笼的命,可为了照顾章和帝的面子,不是也没人敢提么?事过境迁,即使大家心知肚明,朱家也只能在民间编些戏曲说书,不痛不痒罢了。

  流言?

  民心?

  等夏侯毅登上帝位,还不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章和帝够昏庸残暴了,那民间不是也处处歌功颂德么?

  贵妃想得挺好,也这样嘱咐了三皇子,却没料到,三皇子早就和她生了隔阂,不信任的种子早早埋下,如今确实生根发芽。再有小人挑拨,三皇子在兄弟们不怀好意的“关心”下,终于爆发了。

  到底没受过什么挫折……

  这日,贵妃正在长春宫和众人闲聊,却有小太监着急忙慌的找了来,皇后不悦,审问之——

  竟然是,三皇子上了折子,请休王妃。

  贵妃当场摔了杯子。

  皇后倒是没怪罪,还大度地让贵妃“自便”,因为姜皇后现在也正疑惑着呢——这三皇子,莫不是脑袋被门夹了?

  出了这样的事,名义上大家都是三皇子的长辈,自然不好再聚在一起闲聊——现在皇帝心情恐怕不怎么美妙,要是碰上走在一起的女人们,很难说会不会迁怒。

  淑妃挑高眉毛,淡淡地对姜皇后微微鞠躬,转身就走了。她素来对皇后不太恭敬,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这位子本来是她志在必得的。只要大面儿上还过得去,皇后也从来不怪罪,谁让当今太后姓独孤呢?本来太后就对姜皇后非常不满,看在玉德妃面儿上还要时常敲打,和先皇后早年的待遇差不多,姜氏再怎么桀骜不顺,心中也有诸多牵绊顾虑,不敢为难淑妃。

  卓美人、王美人、陈才人和林宝林也乖乖告退,许美人和玉德妃却留了下来。

  青青是因为和姜宣文还有事儿要说,许美人却是交了好运。

  章和帝对八皇子十分满意,也觉得许氏还算懂事,便想要升一升她的位分。世妇及世妇以下,皇后是可以全权处理的,章和帝打了招呼,姜皇后对太后报备一声,便可以直接下令了。

  未至九嫔,也不是年节众人一齐晋升,自然没什么晋位大典。章和帝也没有再加恩的打算,并不会发下圣旨,是以,皇后也只是对许美人交代几句,便让感恩戴德的女人下去了。

  其他琐事儿,自然有尚宫局和许氏自己准备,皇后只需要发一道懿旨即可。

  “唔,宫里还是人太少,冷冷清清的。”青青抱着小凤凰逗着,语气淡淡地道。

  姜皇后不雅地翻了个白眼,说:“你可积点儿德吧!选多少人进宫,皇上不宠幸,不是让人守活寡么?你自己春风得意,倒让别人怎么活?”

  青青不答话,皇后也不在这上面多言。

  再怎么看得开,她也做不到拿曲青青和章和帝之间的事调笑,每次装作无事地说起,心里总是酸涩的。

  青青突然问道:“往年也就算了,今年七月,你的生辰就要变成千秋节了,可有什么打算?”

  姜宣文叹了一口气,道:“还能怎么办?先皇后一贯简朴,数年不曾置办千秋节,都混过去了。太后也只在皇上登基那年办过——本来就看我不顺眼,我要是还作两下,可不得拍死我么?”

  姜皇后倒也不是眼馋千秋节的风光,只是她今年初登后位,若是不举办千秋节,天下人恐怕还不知道这皇城里换了女主人呢。

  也是,她算什么女主人呢!

  青青也很无奈。

  现阶段,于公于私,她都是希望姜皇后坐得稳当些的,这千秋节,实在很麻烦。

  当今太后四柱并不好,一直不喜欢提到生辰,是以多年打着节俭的牌子,不办千秋节。圣上登基那年是躲不过,连带着东太后和先皇后,也只办过寥寥数次。

  但她们好歹是受过命妇朝拜觐见的,也是名正言顺了。姜皇后倒是起步很高,祭天时接了金宝,可到如今,也没能找到合适的时机接见外命妇,实在显得有些尴尬。

  但是,孝道和“先贤”在那儿杵着,姜皇后也只能捏着鼻子忍了。

  两人闲聊一会儿,却半天没等到章和帝来接人——自姜氏登位,青青一般都是在长春宫等着皇帝来接,也算是给皇后撑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