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二节《天津条约》——中日都忙着布局(2 / 2)




而关于这一条,后世均认为给甲午战争埋下了祸根。



——*——*——*——*——*——*——



李鸿章只所以同意,是因为此时还需要妥协。



他暂时打退了日本“给予朝鲜平等一国地位”的要求,维护了“宗主国”的地位——至少是名义上的。



同时,他深信:如果日本派兵,须先照会大清国,日本断不会贸然行事。——不管是从李大人信奉的《万国公法》来讲,还是从儒家道德的光辉思想来讲,甚至还是从“进化论”上来讲,“文明的日本人”都不会,也不敢胡来吧。



还有一个“小算盘”是:如果派兵,大清怎么着也比日本先到一步。鸿章大人盘算过,中国驻军跨海远征,两天足可到达汉城,而日本从海上运兵,至少需要四天。



——我不知道李大人是怎么计算出来的,但他很认真、很自信。



因为自信了这一小步,大清在外交上,又后退了一大步,在“法”与“理”上(我的意思是,也就仅是这个层面)也埋下了一定隐患。



在以后的甲午战争中,陆奥宗光外相拿“两国对朝鲜具有平等权力”和“派兵权力”说事时,中国将尝到苦果。



太小看日本人了,太把日本人当人了!



——*——*——*——*——*——*——



但我认为,也无须把这一条看得危害程度有多么多么大,再大也仅仅是留下“一定隐患”。也没有给野兽打开笼子那么严重,因为野兽本来就不在笼子里。



至多是给个现成“口实”罢了,日本人想干什么事,理由多得是。没有理由,那……非得理由吗?



而且,日本人手里还有一张牌——日本与朝鲜的《汉城条约》。



——*——*——*——*——*——*——



其实李鸿章也深知,此时单靠大清,力制日本乃不可为。



所以,接下来的事情让我觉得,李鸿章在对待保护藩属国的问题上,有了新的路线。



打发走日本人之后,李鸿章立刻向总理衙门建议,并主导着干了另一件事——引列强势力进入朝鲜。



大清一改往日抵制列强与朝鲜缔约的态度,打开了口子,劝服朝鲜与英法美俄德各国签订了通商条约。



既然打开大门,就干脆对各路豪强敞开,不能让日本人吃了独食。



深知制衡之术的李鸿章期望,借列强之力,或可制止日本独占朝鲜,避免越南那样的结局。



况且,李鸿章那是真下力气来帮助朝鲜。从与英国所订的第一个条约起,基本上是平等条约,尤其是在关税实行浮动制和定期协商定税等方面,李鸿章从中所做工作值得肯定。史料称,这是连大清都未实现的。只能说李鸿章对朝鲜是真心实意,也最大可能地保证了它的利益,而不是“黑”朝鲜一把。



要知道,日本通过朝日之间的条约,是获取了免税特权,外加领事裁判权和驻留地、驻军权等一系列特权的。



应该说,这一手给日本人带来了相当大的麻烦。今后日本想在朝鲜“有事”,需要打交道的就不止大清一国了。



这个“麻烦”还包括未来二十年,日本被拖入一场危险的战争——日俄战争。



李鸿章这个“坏老头”的招数实属不得已而为之,却不可谓不毒辣。



————————————————————————



1874年,北洋开始建设。



1874年到1894年,发生了太多的事。



其间的1884,是一个明确的前奏,一个关于朝鲜的几乎同样模式的战争“活剧”,又完成了全部的“铺垫”那一幕。



1884年到1894年,甲申之乱到甲午战争爆发。留给中国,留给日本的时间,都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