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一节送上门的机会——东学党起义(2 / 2)

这个口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大到远超教众上疏的事情本身。

什么情况?

我们可以从袁世凯致李鸿章大人的电报中了解。袁世凯报告:“东学邪教,联名诉请韩王,尽逐洋人。迭有揭帖榜文,沿西人门多端诟骂,称将逐杀。在汉(汉城)洋人均大恐。日人多携刀昼行,尤骚讹。”

东学道不仅反西学,还要驱逐洋人。不光西洋人受惊,东洋人都只敢在白天出门,手里还得带把刀。

东学道挂在西洋、东洋人门口的揭帖榜文,直指“今倭洋之贼,入于心腹,大乱报矣。试观今日之国都,竟是夷贼之巢穴。窃惟壬辰之仇,丙子之耻,宁忍说乎?宁忍忘之?今我东方三千里兆域,尽为禽兽之据;五百年宗社,将见黍离之叹。仁义礼智,孝悌忠信,而今安在哉?况乃倭贼反有懊恨之心,包藏祸胎,方肆厥毒,危在朝夕。倘视恬然而谓之安,则方今之势与投火薪上何异哉?”“生等虽草野蠢氓,犹袭先王之法,耕国君之土,以养父母。于臣民之分,虽有贵贱之殊,然忠孝何所异哉?愿效微忠于国家……同力誓死,欲扫破倭洋,而效大报之义。伏愿阁下同心协力,募选有忠有义之士吏,同遂辅国之愿。千万祈恳之至!”

这哪里是宗教宣示,这已经是政治宣言!脱胎换骨了,升华了!

这是份充满爱国激情的揭帖,这是份充满战斗意志的战书。

高举“扫破倭洋”的口号,无异一篇讨伐外国侵略者的檄文。

崔济愚、崔时亨领导的东学道,其宗旨是对抗“西学”,与中国近代的某些反洋教斗争有相似之处。

从反对西方教会开始,逐步发展到逐灭一切洋人。

从反对西方教议开始,逐步发展到反对西方经济、文化、政治压迫,反对军事侵略!

发生这一变化,决不是偶然。一定是有什么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个人不是崔时亨。

从1892年12月东学道开始公开活动后,连续发生了全州请愿、伏阙上疏及报恩聚会三大事件,但其斗争的结果,因崔时亨本来就没有反抗政府的胆量和念头,命令道徒解散,各自归家,最后竟化为泡影。

但有一个人站出来了。

朝鲜政府采取欺骗手段,先稳住道众,又派人镇压。因为这个人,政府的搜捕和镇压,没有镇住东学道,相反,1894年,却引发了东学道徒为主的农民起义。

领导者不是东学道主崔时亨,而是一个级别不高的道徒全琫准。

全琫准,全罗道古阜郡人。他的父亲全彰赫是乡校掌议,属于郡衙的小吏,因不满郡守贪婪无厌,带领农民代表在郡衙前请愿,也就是要求减减赋税,却不幸被官府逮捕杀害。看来,他的家庭本来就有“革命倾向”。全琫准受父亲影响,也受过良好教育。据说他5岁开始学习汉文,当然那时候,朝鲜日本都以“懂汉字”为有学问的象征。12岁时,全琫准就作了一首汉诗《白鹭诗》:

自在沙乡得意游,雪翔瘦脚独清秋。萧萧寒雨来时梦,往往渔人去后丘。许多水石非生面,阅几风霜已白头。饮啄虽烦无过分,江湖水族莫深愁。

这首诗把白鹭写得悠闲自在,独立清秋,而且最后还描写了白鹭和水族的心理,一派平和,看出此时的全琫准既观察很深,也充满童心,虽然可以牵强地说最后这两句表现了这个小孩对“官府不过分掠夺,民众生活负担不重”的美好愿望(要求),但还远没有到写出类似“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的战斗诗篇时候。也决不是里写的英雄人物,一般从小就立下大志,要干个什么样的大事。

后来,事情就不一样了。身负杀父之仇的全琫准投身东学道,干得非常出色,成了古阜郡东学道的首领。

但他跟崔时亨不同,他不是纯粹的道首,他是个有文化的“秀才”。虽然古语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但事实也往往是“秀才革命,必有不同”。

可以肯定,有了道众,就有了力量。全琫准已经准备干一番大事了。

2月15日,全琫准率东学道徒和农民袭击郡衙,驱逐了郡守赵秉甲,开仓放粮,而后建立根据地,招兵买马。

起义军制订了四项行动纲领:一、弗杀人、弗伤物;二、忠孝双全,济世安民;三、遂灭夷倭,澄清圣道;四、尽灭权贵,复国安邦。

从这个纲领,还有起义军的檄文来看,起义军并未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最高统治者,仍然认为“今我圣上仁孝慈爱,神明圣睿”。

但是,起义军提出了一个“逐灭夷倭”、“尽灭权贵”的口号,这是一个带有鲜明反侵略、反封建意味的口号。

就是说,全琫准所领导的起义,虽然是以东学道徒为核心,并继续沿用东学道的名称,但已经脱去了宗教外衣,有了一个崇高的政治目的。

与崔时亨领导的反对西教的斗争相比,这显然已经提到了民族自卫、反帝爱国的更高的水平。

所以,用一个政治性的名称,历史上一般称之为“东学党”起义。

********

起义军利用“东学道”这一宗教信仰,打起了“东学”的文化旗号,提出“灭尽权贵”、“驱倭灭洋”的纲领。

一群人,有一个指导思想,又有了一个纲领,那么这个群体完全可以称为战斗集体,而不是一群乌合之众。

所以,这次绝不同于上次的兵变之乱。

朝鲜政府调动军队,前往镇压。派出的是“壬午兵变”时因护送闵妃出逃立了大功的京军壮卫营正领官洪启薰,给他一个“两湖招讨使”的大招牌。

宋朝出个“招讨使”,动不动点起十万大军,直奔梁山。

洪“招讨使”……率京军八百,自仁川海路向全罗道群山浦进发;又命京军二百,自汉城由陆路开赴全州。当时,北洋海军的“平远”舰正停泊仁川港,朝鲜政府还得到袁世凯允许,借用此舰帮助运兵。一时水陆大军齐进,招摇过市。

太大意了!

两个月过去,镇压的结果:东学党起义军占领了全州,逼近汉城。

********

与清朝开始相对超然、做壁上观不同,日本人的目光一直紧密跟随着起义斗争的发展。现在史料关于东学党起义的,除了政府的报告,多是日本报刊媒体的报道。

东学党既要驱逐西洋人,也要驱逐倭寇,这个问题,除了需要关注和防范,还可以有很大用途。

于是就有了一个很诡异的事,东学党起义军中,却有了日本人的影子——雇佣军,日本浪人、黑帮组织。

看来朝鲜闹个什么事,都会有日本人的影子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