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五节家斗——朝廷地盘谁作主(2 / 2)


这件事仍未停止,新的处理才开始。翁同龢又写了一篇《日记》,记载:



十月二十九日(11月26日)阴,欲雪而暖。……皇太后在仪鸾殿召见中枢大臣,先问了问旅顺的战事,随后竟提起宫内的事来。说瑾珍二妃受人所请,有干预朝政的种种劣迹,鲁伯阳、玉铭、宜麟几名官员升迁,都是通过走珍妃的门路,河南巡抚裕宽也通过太监疏通珍妃,想谋福州将军一职。太后指示:下旨降二妃为贵人,太监永禄、常泰、高万枝,全要处理。



接下来,就不太正常了。处理还在进一步扩大。



最后的结果是,一,撤志锐回京当差,招募团练均停办。二,令桂祥、祥普带神机营马步四队回京。



但这两项内容,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



……………………………………………………



这事看上去,是桂祥出征引发隆裕不满,慈禧借处理二妃,为娘家人出气、撑腰。



但实际上,太后的用意远不止这些。



慈禧一下掀出鲁伯阳等四名官员通过太监永禄等买官,这些丑事发生了也不是一朝一夕了,慈禧选择甲午11月底动手,也决非偶然。



还是梁启超看得明白,也说得清楚:西太后剪除皇上羽翼,“将瑾妃、珍妃革去妃号,褫衣廷杖,妃嫔而受廷杖,刑罚之惨,本朝所未闻也。二妃之兄志锐,因为皇上所信用,谪之于乌里雅苏台,至今未蒙召还”。[《戊戌政变记·二十年以来废立隐谋》]



对,剪除皇上羽翼,才是慈禧太后的真正目的。



平心而论,志锐也是青年才俊。虽然与珍妃是堂兄妹关系,得到了珍妃的推荐,但对于要培养自己人的光绪来说,他是一名难得的人才,也是光绪倚为支柱,就要成为重臣的。



教训了志锐,也敲打了珍妃的师傅、不可一世的文廷式。



……………………………………………………



太后到底是名震青史的太后,出手老辣,象她这样的重量级拳击手,当然不会只是替侄女争风这个层次。珍妃犯下后宫干政,而且是徇私舞弊,做出卖官这样的事,确实是太不小心了。太后那么干,是没人管得了她。所以,遇上太后,当然一招就KO了。



慈禧不仅会听戏,还会改戏词,编唱本。



生日庆典的戏看过了,她也看清了朝廷上演的这一出出戏。



现在,该轮到太后唱戏了。



光绪帝根本不是她的对手。



他那个“帝党”目前来看,仍然不堪一击。慈禧一把掌下去,扫着谁谁趴架。



……………………………………………………



这是甲午战争以来,大清国家不幸之中,军队、人民、官员身上发生的悲剧同时,发生在皇宫中的一场悲剧。



是年轻皇帝光绪的一场悲剧。



外敌入侵、前线败绩,已经是非常严重的打击,而皇宫内发生的这些事情,对光绪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自己宠爱的珍妃被处罚以后,一般常理来讲,皇帝本应有些异样反应。翁同龢前去探视光绪,问太监,回答说“皇帝意正耳”,发现皇帝竟然“意极坦坦”。



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左右不了命运,甚至连一个妃子都保护不了的皇帝,竟采取了这种漫不经心、没心没肺的态度,来对待自己遇到的不平和折辱。



这确实是令人同情的。



本来,光绪是一个勤奋努力,希望有所作为的皇帝。他更不希望大清败在自己手里,国家受到侵害。但最终,权力争斗不已,百官相互倾轧,把他拖了进去。国家遇到入侵,最需要做的是团结众臣,一致对外,全力筹措应对战争。但偏偏束手束脚,受到诸多掣肘。



他不知道前线实际情况,更不可能拿出御驾亲征的行动,一味靠催促、干着急没有办法,败了便偏听清流言官的一面之词,依靠严厉处罚来镇军心,孰知既不能稳军心,也难以提士气,无能者纷纷败逃,一片忠心敢战者也未得到有力的实质性支持。我们读到那一篇篇的战争记载,已经不难感到。



而且缺乏政治经验的他无力驾驭群臣,没有敏锐地制止朝内的争斗,被一帮所谓的帝党怂恿,急于求成,盲目培养扩充自己的实力,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帝国的伤害和分裂,也是造成这种悲剧的重要原因。



……………………………………………………



实际上,光绪帝自战争开始以来,对慈禧庆典颇有非议,已使太后心生怨愤。



光绪和他的那一帮人动作很大,御史安维峻、张仲炘、侍读学士文廷式、侍郞长麟其势汹汹,俨然已经成为一股势力。受了委曲的有一大帮老少臣工,其中,还有不少慈禧安排的人,志锐就公然参劾了她的心腹孙毓汶、徐用仪。



没有这一帮人,慈禧怎么能保住自己的地位?



史书记载的种种行动中,透彻地说明了慈禧的这些基本的考虑。



但史书上未说出,还有一个问题,一个皇家政治当中最为重大的问题——护住李鸿章,未尝不是对光绪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