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四节一笔后患无穷的交易(1 / 2)

第四节一笔后患无穷的交易

现在,责任又落在了李鸿章的肩上。



就目前这一局,虽然日本人是不得不退步,但对李鸿章来说仍不轻松。



还想更进一步压缩日本的要价,这依然是一个相当困难的事情。



依仗列强力量,并不如表面那么美好。联盟,需实力相当。否则,就是仰其鼻息,脱不了被人宰割。



但大清其他人未必会这么想。“三国干涉还辽”对急欲减少战败损失的清政府来说,无疑是个喜讯。清政府转而希望这个由俄国发起的外交干预升级为对日本的武力威胁,从而废除《马关条约》。



光绪帝曾电令许景澄切实探明俄方态度,询问俄方能否以兵舰相助,表示若俄方用兵,则中方愿与俄方密订条约。可见,大清高层已经将俄国视为共同拒日的可靠盟友,并希望通过订立秘密条约的方式使中俄同盟关系在外交上得以确立。



光绪帝还希望三国共同干涉的范围扩大到即将落入日本囊中的台湾和澎湖列岛。具体细节下步我还会提到。



但是,列强的干涉是有限度的,始终把握着在自己的利益范围内行动,绝不会在额外的地方提出更大要求。



而且从战略上说,三国毕竟还要考虑这些要求,即便不超出自身实力,也要看能否承受得了代价。我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三国绝对没打算真的与日本在东亚大打出手,那将需要另作全新的筹划,一个大得不知多少倍、而且结果还很难保证的大计划。国际战略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均衡”(本文前边曾作出叙述),三国实际上采取的是“武力吓阻”,有限度的武力(包括显示武力),就要有适度的目标相匹配。



这一点,在另外一个问题上,表现得更加明显――一直到当前还经常被讨论的,大清可否抓住时机,再跟日本打下去。



确实,清政府确曾试图借助三国干涉之机,对日本毁约再战。



4月25日,辽河前线的刘坤一和署理北洋大臣王文韶上奏阻止批准条约,军机处奉旨复电,“新定和约,让地两处,赔款二万万,日人坚执非此不能罢兵。连日廷臣来奏,皆以和约为必不可准。目前事机至迫,和战两事,利害攸关,即应主断。”要求他们“体察现在大局安危所系,及各路军情战事究竟是否可靠,各抒所见,据实直陈,不得以游移两可之辞,敷衍塞责”[《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已经可以看出,清政府不甘失败的心理在三国干涉还辽这个意外转折的影响下,被提升为扭转时局的一个又一个希望。



朝中官员又开始有人充满乐观地出主意:应该问问各国,要是不批准这个条约,违反不违反公法。估计各国深嫉倭人,此时肯定会说不违背。那就可以令李鸿章告知倭人要么重谈、要么再打,谅他们也“万不敢撄众国之锋,又必为之俯首帖耳矣”。[据部分奏折,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



当然,这又是一厢情愿的“书生之见”。商议的结果,各方面的反应均未如清政府所愿。



俄方向许景澄表示拒绝中方参加干涉,也不同意对日动武。武力压迫是可以的,真发动武力打击那就是另一码事了。



仅靠大清自身力量,虽然大可再战,但朝廷没人敢战。刘坤一倒是还有信心再战,但军机处对刘砚帅却已经没有信心了。



事实就是,过分的依赖,导致如果没有列强的行动,大清再战和保台,就成为一场空。



历史证明,依靠外人,终究是靠不住的。不但达不到目的,还让列强扣上一顶“得寸进尺”的帽子。



所以,真正打下去的依靠,是中国自己的力量而不是列强。打不下去的根本原因,不在俄德法三国,而在大清朝廷自己。



……………………………………………………



既然这些都不成,清政府只好又想在减少“交辽给费”上挽回一些。朝廷曾多次致电驻俄德公使许景澄和驻法参赞庆常,让他们与驻在国政府商议,希望将金额减至一千五百万两至二千万两。但是,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支持,似乎在事关大清的土地上,却根本不需要大清参加这样的讨论。因为,那已经是割让给日本的了。



日本因为已经有了俄德法三国的保证,当然更不会理睬中国的请求。



所以,我们应该能理解李鸿章处在看似轻松、实为辞锐气绌的困境。



无论他怎样努力,日本已毫无后顾之忧,“坚决对中国一步不让”。



欧洲巨兽面前乖巧的狮子狗,转头回到亚洲俨然又成了狮子。同样崇尚龙文化,连头儿都争“皇”的称号和“天子”名份,数千年来终于压过中国一头,日本确实是赢得酣畅淋漓。现在它要在大清的赔款上争回自己国家的荣誉和尊严,对中国的确是“一步不让”。



……………………………………………………



20日下午2时半,李鸿章与林董在总理衙门开谈。



任你如何说,日本对赎辽费一文不减。



李鸿章25日的一道奏折中,说到其中的原委――三千万两的价码是早已由他国议定的,处于此等地位的大清根本没有发言权,“此时再以减少相商,三国必不肯协从,日本更无所畏忌,殊于朝交国体有碍。”他猜得一分不差。



“且恐耽延日久,另生枝节。……臣仰蒙特简,际此财力艰难,原冀争回一分即有一分之益,乃徒劳唇舌,无补纤毫,瞻顾彷徨,莫名愤疾。”他猜得也十分准确。



日本巴不得大清不答应呢。



那样破坏谈判的就是大清。



狡诈的日本人再使出什么招数也未可知,交还辽东半岛的事,难保不会有其它的变故。



无可奈何,皇上允准,双方于11月8日下午在北京签订了《辽南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