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二节一条重要的法则(2 / 2)

有钱难买实力――后备人才建设。



在后备人才建设上,在学习吸收造船知识形成自建能力上,清朝是有作为的。



一个人,一支军队,最后胜出的决定性因素,一定是吸收、转化新生事物的速度。



在这方面,日本人做得更彻底,更绝。



1875年,日本已自行设计建成第一艘大型军舰“清辉”号,仅此一点,就比当时号称亚洲第一海军强国的中国先进许多。



前边说到的日本松岛级“三景舰”,怎么来的呢?



1885年12月,西乡从道任海军卿,采纳法国技术总监贝尔顿的设计,批准海军建造3舰。就以日本的三个著名景点“松岛”“严岛”“桥立”来命名,表达一种美好的憧憬吧。



日本请法国人建造军舰,不能白拿合同,他们要派人前来观摩,还要学习。一边干,一边练,不到8个月,便能回去自己也照着建。“松岛”、“严岛”正由法国人建造呢,那边日本人在横须贺船厂就开始自行仿造了。法国人不干了,撤了和同。剩下的“桥立”号,就是由日本人自行完成的。虽然敲敲打打,比法国人多用了一年多时间(1888年9月开工,1891年3月下水,1894年6月才完工),但毕竟弄成了。而且不等“桥立”下水,马上照着法国人的原图纸,自己又开工造了一艘“秋津洲”。这次速度赶上法国人了,4年,也赶上参加了中日大海战。



为专门用以对付中国北洋水师的“定远”和“镇远”两艘巨型战舰,按照日本人的要求,修改方案,在“三景舰”排水量均为4278吨、并不算大的战舰上,各装上了一门320毫米的巨炮!



这么单薄的小身板,给拿个这样大的“家伙事儿”,他们也不怕一打就震翻了。



这也是为准备和大清的战争,给逼的。



敢想敢干。勇于学习,敢于创造。“偷师”都能偷到这个水平,真是有胆气,有毅力。



************



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事。



日本赶着造船,军舰舰龄普遍短,几年内迅速膨胀起来,人从哪儿来?



相比于北洋海军那些至少在舰上服役5年以上的官兵,日本人不就是“菜鸟”吗?



按常理是这样。可是,按常理,一支军舰从培训人员到形成战斗力,没有几年工夫恐怕是不行的。外人不知道,培养一支军队有多难,可对企业培养熟练的技术工人需要多长时间,应该有印象。就算日本海军水兵都是聪明的一休,也不可能违背了这个基本规律。



难道日本人是用“菜鸟”们上阵的吗?我看绝对不象。胆子大跟有技术,是两码事。



唯一的可能是:日本人在计划造船的同时,就已经开始培训海军人员了。利用现有的军舰,轮流上舰或一岗多人,完全能够做到。



我所知道的,大清却根本没有这么雄厚的后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