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三节整体虚弱的军事(1 / 2)

第三节整体虚弱的军事

大清朝落后的军事体制,还不仅在海军建设上。



专业一点说,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主要体现在指挥控制能力、机动能力、防护能力、火力(打击力),还有保障能力。而要想应付大规模的战争,在部队的编制上,至少也应该有机动兵团,而不能依靠一支数量巨大的守备部队。



因为后者,恰恰至少欠缺指挥控制和机动能力。



大清皇家的祖宗虽然贫穷、家底薄,养不起常备兵,但他们成功继承了从匈奴到蒙古,到自己的先祖女真,这些游牧民族的传统做法,搞了一套“八旗”,聚则为兵,散则为民,照样组织起了一支强大的机动作战兵团。



当然那时候军事技能水平不高,没有现在这种高科技,非有知识、经专业训练才行。能骑马射箭、拿刀砍人,就能上阵,而游牧民族对骑马打猎这一套,几乎就是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自备刀马铠甲,上阵就能打仗。



他们关键的成功经验还在于:趁着大明内部乱了,边境守卫薄弱,瞅冷子就聚过来,瞄着一处山海关猛啃。



这叫“局部战场的优势”。管你地盘有多大,别处兵力有多大,我只啃你这一块。而且我想啥时候来就啥时候来,从不告诉你。



大清拿一块钱的花费,就得让大明付出十块钱来应付,真是占尽了便宜。但这些经验在开国之后,逐渐都被淡忘了。



晚清时代,形势易主。轮到外国人不定时过来啃一下,大清尝到了前明的痛苦,处处设防、处处挨打,仿佛一个运转不灵的巨人,挥舞着双手,就是拍不着几只吸血的牛蠓。



…………………………………………



为啥?首先部队的战斗力不行了,说它落后于时代绝对没错。



时代发展,无情地淘汰落后的军队,这是历史大势。



如果说,乾隆征新疆时,八旗的弓箭骑射还是胜过了俄国的礈发火药枪。当然清军喜欢选择阴雨天气,且仗着大炮数量占优势。到鸦片战争,便已经彻底暴露出落后本色,那简直叫不堪一击。刀箭和火枪对阵,在军事学上分是冷兵器和火器,相差了一个时代。



到后来国内“剿乱”,也不行。连太平天国都已经打不过,常常是八旗、绿营在前边跑,后面跟着太平军、捻党,以及各类土匪,再后面是湘军、淮军跟着跑。而且追完这拨追那拨,追来追去,满中国跑的大半只有淮军了。



这样的八旗、绿营,纯属应裁汰的行列。



但是,首先遭到裁撤的是湘军、淮军。



这个问题,连当时的日本人、英国人都提出来了。日本人一眼看出,辛辣地讽刺为“恰好如同减少骠悍壮勇之精兵,而训练贫困惰弱之士族。”[《征讨清国策》,日本人拿自己打不了仗的武士集团“士族”比喻大清旧式军队]这如何能让人瞧得起?



为什么大清都快塌了,还要养着八旗兵,养着绿营?



根本原因——在满清朝廷。



八旗是大清开国之基,是功臣,功臣的后代,自然要享受祖上的荫功。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既得利益群体,不管是担任禁卫还是仪仗,光干点轻松体面、摆架子的工作,但银子不能少,还轻易动不得。



前边说过朝廷与地方督抚的军权之争,都影响到了大清海军的建设,其实陆军一样受影响,不过是另一种方式而已。太平天国被扑灭后,若按朝廷的意思,恨不得把乡勇全部削减为零。虽然解散了大部分湘军,但内乱不止、外敌不断,对军队维持着“刚性需求”,成了地方军队存在的最大理由。朝廷无奈,只好准许淮军继续发展,各地督抚也继续掌握着“私兵”。



说穿了,各大臣练兵,是为了“剿匪”,手里一直有兵,还是因为“剿匪”。要不是“匪乱”不断,各大臣的兵早削没了。历史就是这么吊诡。



怎么办呢?平衡一个天平,不能减少这边盘里的物体质量,那就剩下唯一的一个选择:往那边盘里添砝码。



于是,朝廷也只能再花大量的银钱,继续大米白面养着八旗、绿营,也好为皇家权力核心地带的安全,提供一点保障。



这样做,至少也是为了使他们之间相互牵制、相互防范。毕竟鸡蛋不能放到一个篮子里,因为以后把不准能依靠谁。



当然,大清朝廷也清楚八旗、绿营是什么货色,也不能让他们白吃大米白面吧,那就本着废物利用原则,从八旗军和绿营中选出部分精干兵员,组成“练军”,也采用西洋新式武器,吸取西洋练兵技法,以为这样能整训出点战斗力。



但这套动作,也是花架子多,旧的体制就象大清人人脑袋后面拖着的那条小辫子,革不掉、剪不去。



练军练军,练来练去,战争来临,痛苦仍然缠着大清。



曾国荃在中法战争中,曾经发牢骚:“吾兄文正公盈满是惧,吾亦成功而不居。不然,金陵既克,我师七八万,皆百胜之卒,先打捻子,后打回子,再打鬼子,宁待今日!”这些话半真半假,在内战中练出点战斗力的湘军,难说能扫净“鬼子”,但应该还是能与法军对打一阵子,但是可惜,由于被朝廷猜忌,已经裁去大半。



大清军队,落得个什么状况呢?与西洋军队打仗,往往“先去先败,后去后败,同去同败,不去不败。”



…………………………………………



坐拥百万大兵,倾全国之力调兵而无兵可调,这种让人十分诧异、思来想去都觉得不可能的事,在大清成了现实。



这也是大清的一个奇景。



防军(湘淮军改编而成)虽然也分驻各地,还有点兵团的样子,绿营就被细细地分了,分割得七零八落,撒遍全中国了。



这原因也在大清朝廷。对皇帝来讲,军权当然是越分散越好,偌大一个参将,级别很吓人,指挥不到上千人马,平时各部互不节制,相互牵制,谁也闹不起事来,皇帝就可以睡安稳觉了。



但是要集中,可就难了。



就算好不容易集中起来了,一旦“攒”到一处打仗,你不服我,我不听你,你说攻,我说守,还有一部分人说撤,军权“碎片化”的恶果立刻便显现无遗。就算派来一个统领,能统起来吗?



…………………………………………



一而再再而三,接二连三,一连串的痛苦教训,仍然没有使清朝上下清醒过来。



大多数书上都是这么说的。



但这样说有点埋汰他们,因为他们不傻。甚至问题在于,他们太过聪明。所以更可能的是,他们早就明白过来是咋回事了,但是,绝不敢放手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