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三节整体虚弱的军事(2 / 2)

太后和皇上有那个魄力,敢整一个十万、二十万人马的机动兵团,让一员有能力的将领去统领吗?



不敢行之,所以不行。这是很痛苦的事情,比傻呵呵不知道要痛苦得多。



…………………………………………



减少大清痛苦的,只能是杜冷丁之类的药。找个能够起麻醉效果的方子,可能是太后、皇上唯一的选择。



太后、皇上把劲用在什么地方了?中法战争失败,先把军机处大臣几乎全轰出去,换了一批人。



当然,也可能是泄泄忿,顺便整整人。新班子、老衙门,换汤不换药,不过是换上另一批颟顸之人,总体效果上实在不佳,还没有奕?他们精明能干呢。



然后呢?然后就是拿出一大把银子,继续到东北练兵去了,说是照着西式军队的样子,搞新式练军。后期对北洋也不那么认真支持了,多半是因为热心移到这儿了。谁说太后不管军事?



但是,稍微观察一下我们就可以看出,太后搞的,仍然是那个“新八旗”、“新绿营”的玩意。那边户部一再奏请“停购外洋军舰枪炮”,“裁撤防营长夫”,这边每年三四百万两,花上大把的银子,海军那边困难,这边不困难,说明太后对东北练军,是寄予深切厚望的。



希望——既要强大大清的军队(当然最好是满族将军控制下的),还要削弱、平衡和制约他老李也好、老左也好,甚至还有老曾或者还有谁的嫡系武装,“一石两鸟”,一举两得,太后娘俩想得太巧妙了。你能说他们傻吗?



只是,那些练军,还是老一套的东西,除了麻醉,能不能起作用、有“疗效”,恐怕会让老佛爷失望了。



这些恶果,不久,就会在下一次的战争中再次显露无遗。



日本可不这么保守,他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



看他们的编成就知道,日本军队是一支“外向型”军队,基本瞄准作战,有事出征,无事时驻守。无事是真没事,驻守也是训练,其它事不管,出乱子有警察呢。而清军则是“内卫型”军队,无事时驻守(兼着警察、武警、城管、保安多项职责),有事时,集中不起来。



日本已经废除守备功能色彩浓厚的镇台,组建了旅团,而后又编成了师团,建立了独立的参谋机构,完善了战时大本营体制。所有这些动作,都指向一点:使日军成为具备野战能力的军队。



而大清兵力,还在分片驻守,各成一家。你就算每支队伍都很强,颗颗珍珠,那也是满地的珍珠,不是能挂出去争个“体面”的项链。这个,我在后面的问题中还要详细谈及。



…………………………………………



先来看几段文字:



“论清国之兵力者,往往以防勇、练军为两种士兵,总计八旗、绿营、蒙古兵,以为十万练军之外,尚有七十七万人,且谓其国库费用巨大,其实乃是有名无实之兵员。



此种四十万兵力,并非元帅一人统辖,而由各省总督、巡抚分而辖之。是以,教育之法各不相同。或采用半洋、半清式之战术,不过徒生烦杂之极。其教育既已如此,其军备又何能齐一。故而,一朝有事之际,聚合此等士兵奔赴战场,其不便之处,必然不可名状。更为可怜者,乃是将校为文官,虽有武官,但也一概不知兵学为何物,皆是唯有利己之谋。以如此将校指挥如此之兵,其临阵对敌之技,实可察知。



以此四十万之兵员布于我十倍之土地面积,特别是道路粗糙恶劣,交通甚为不便,故而假令一方有急,也难以直接调遣邻省之兵。战时无动员编制,增加或补充兵员,不过临时招募无赖游民。是也足以证明其军备薄弱、财政困难。”



以上话语,是谁说的?



日本人,小川又次。1887年。



以上摘自他编写的《征讨清国策》。



扫嘎。这些话语简练而直接,翔实而生动,是一篇非常好的调查文章,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大清兵制、指挥、作战能力的劣势状态。寥寥数语,大清陆军外强中干一目了然,胜过我读过的其它历史资料,而生动、深刻的程度,也胜过无数分析文章。



都说大清文官统兵、官不知兵,一个敌国的参谋,咋知道得这么透彻呢。



读小日本的《征讨清国策》,应该在一个温暖的午后,如果在昏暗的灯下,效果就象晚上独自一人看鬼片,让人感觉脊梁骨发凉、不由自主就会打一串寒噤。



…………………………………………



大清军制五花八门、纷繁复杂,多彩多样的程度,我敢说,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



先有八旗,后有绿营,出来了湘军、淮军(两军称营勇),大清又选拔练营(从八旗和绿营中)。到了甲午,真正的新军还未出现(那是甲午后的小站练兵为起点的)。



清朝立国后弄的一套兵制,从“诞生”就已经落后,即便是这样一个东西,到后期也基本上已经无法执行,当然也谈不上一个标准化的问题了。



番号就更复杂了。一支部队一个名号,八旗是什么正白、镶黄之类,最多出个神机营(皇家的“御林军”),绿营和练军地按方算,有吉军、奉军之类。湘淮军的比较有意思,开始,淮军有铭字营、盛字营、树字营和庆字营,将领分别为刘铭传、周盛波、张树声和吴长庆,后来队伍扩大了,产生了刘铭传的铭军、程学启的开军、刘士奇的奇军、潘鼎新(后继者聂士成)的鼎军、周盛波周盛传兄弟的盛军、张树声三兄弟的树军、吴长庆的庆军、郭松林的松军、杨鼎勋的勋军、唐仁廉的仁军,还有李鸿章直辖的武毅军……大家看出名堂来了吧。



到了“某军”下面,各营又有字号,同一个字号下的还分个左营、中营、右营之类。后来淮军被裁去一部分,剩下的各军又开始动脑子增加“营”,想方设法扩充实力,搞得就更复杂了。到最后,大清也没能统一一个编制出来。上了战场,能记清这些番号,对指挥员都是一大考验。



具体再往功能上区分,复杂程度已无法用一个词形容。就说“清朝军队中驻守各地的各类部队中的绿营”这一块,就分督标(由总督统辖)、抚标(由巡抚统辖)、提标(由提督统辖)、镇标(由总兵统辖)、军标(设于四川、新疆,由将军统辖)、河标(由河道总督统辖)、漕标(由漕运总督统辖),标下还有协、营……



说到防军(原湘淮军改编),那些军、营、哨、队……原谅我说不下去了,太乱了。



清军作战单位,似乎经常是按营算,绿营1000人,勇营500。装备不一样,训练样式也不一样。湘军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已经引入洋枪,大清海军已经开始近代化的进程,但是,只能算是一脚踏进了新式军队的大门。



所谓改变,不过是看中洋枪厉害,换了一些新式火器,吸收了一些训练和作战的方法罢了。整个大清军队现代化程度,也只有防军和练军营以下是按西式编制、装备和训练的——记住,还是营以下。换一个角度说,营往上还是中式的。



…………………………………………



这一切,都被小川又次看了个底透。



就象多数王朝在末期所遇到的困境一样,大清皇帝家在内外交困之中,除了苟延残喘、坐以待毙,也绝对不敢改革军制。再出十个李鸿章、左宗堂也没治。



大清在更新军队战斗力上,终于比日本慢了一步。



一小步,就是胜与败的差距。



战场无亚军,胜者活,败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