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二节日本人施放“烟幕”(2 / 2)


这个谋划,袁世凯也已经明白地报告给了李鸿章。从职责和程序上,我看不出什么不妥,从以后的表现看,我也看不出袁世凯想“把事情闹得越大越好”,他还没这个胆量。



至于——如果不是因为袁世凯,大清不会出兵,如果大清不出兵,也许会是另一个结局——这种观点,乍看挺有道理,实际细看矛盾的重点在后边,尽管版本有所不同,无外乎还是与“不出兵自然不会失败”同属一类的。



********



现在我们来讨论这个问题。



理智地说,不出兵,确实是个现实的选择。



朝鲜一次次的动荡,其实已经警告大清,应该考虑一件事情:该如何在新的座标点上,处理对朝关系。



既然宗主藩属关系不符合历史潮流,就应放弃。



但这么做,不战而走,大清面子往哪儿搁?据我现在手里的资料看,大清皇上不会答应,众大臣也不会赞同。



大清如果从战略全局考虑,也应跳出这个泥沼。



从策略上,一要避免陷入朝鲜内乱的泥沼,二要避免与日军的正面接触,防止冲突。



但以上策略,仅为权宜之计。



如果加一前提——时间和地点,那它的“正确性”就在于——此时此地,绝不能在朝鲜开战。因为天时、地利皆不在我,对首战不利。首战失利,必将冲击以后的一系列战役,造成雪崩式的严重后果。



但是,这只是战略层面的考虑。



出不出兵,最终能够决定的,是政治上的考虑。因为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和手段,军事必须服从于政治。



********



我们其实应讨论的,或者干脆说有讨论价值的,是大清能不出兵吗?



即使知道可能与日本人发生冲突,大清能够不出兵吗?



前边已经说到,日本瞄着朝鲜,这个已经没法掩盖的事实早已引起大清的警觉。为了保全朝鲜这个最后的藩属,中国准备了很多年,和日本斗争了很多年。为了朝鲜,大清已经付出了对法战争议和、舍弃越南的代价,苦心经营十几年,加强了对朝鲜的控制。到了此时,大清会袖手旁观吗?



不会。不是怎么选择,是无可选择。



因为早在“舍弃旧有的宗藩体制,还是努力保持这个属国”上,大清已经选择了后者。



在长达两个世纪之后,朝鲜半岛的问题还是摆在我们的面前,有人反而去假设、想象“不出兵便不会败”,恕我直言,只能算瞎纠缠。照此逻辑,我倒是可以说:



我们不来,不等于日军不来。当前不打,不等于日后不打。



一个敷衍了事,一个励精图治,再打,我们还是败。



********



历史上大清朝是败了,但是从朝廷到北洋,却没人拿这个理由处理袁世凯,这不仅仅是靠滑头耍出来的,这算是给袁世凯的一个“交待”。战败之罪,非“战与不战”,失败是形势所致,大家都清楚。如果追究出兵的决策,拿袁世凯做“替罪羊”,倒显得我们“不清”。就他在决策中所起的作用来看,他显然也不够份量。



中日必有一战,唯有不惜一战,确保朝鲜的“拱卫”,才是大清的核心利益。



我们可以痛惜甚至痛恨大清战败这个事实,但是,我们应该尊重前人的选择。



********



历史就是历史。



历史事实是,大清清楚日本的政治图谋,却未能一下子看透日本人的战略意图;判断不清,所以筹措失当;应对不当,所以步步被动。



战略上的失误,或战役展开时的错误,是无法在战斗中弥补的。



而大清朝对日军事的失败,第一环,就是从朝鲜崩溃的。



————————————



6月2日,袁世凯的电报发出。



这一天,日本正式做出了出兵的决定,并在御前会议上得到天皇的裁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