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二节日本人施放“烟幕”(1 / 2)

第二节日本人施放“烟幕”



日本人再次等到了一个机会。



不,是终于创造了一个机会。



日本人觉得这个机会的份量足够大,可以出兵了。



但日本出兵,还需要一个幌子,外加一块“遮羞布”。



列强势力已经深入朝鲜,这是不能不考虑的。前边的教训已经告诉日本人,要获得他们的谅解,是成功的关键之一。至少,也要遮挡一下列强的眼睛。



最基本的考虑,或最合适的条件,就是清国派兵入朝。



按照日本人所持的“朝鲜实际有独立自主权”这一逻辑前提下,这意味着清国干涉了朝鲜内政,同时战乱还威胁到了在朝日本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对应的两个必然行为是,日本人就可以再兴“保民义举”,并且以“保护”的名义替朝鲜整顿内政了。



即使大清不出兵,日本人也还是要出。对日本人来说,无非是强大的对手走了,战斗规模小了,一样可以占领和支配朝鲜,更痛快。不是吗?



不是。那样,就少了大清作挡箭牌,日本人要用什么样的理由,来控制朝鲜?与列强交涉,那是非常麻烦、非常棘手的事情。



********



就是这个问题,给了现在的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如果大清不是碍于面子,就是不出兵,日本人不就抓瞎了吗?



这个想象只对了一小部分。对的这部分是“有这种可行性”,错的那大部分,是“这种事情却不会出现”。接下来我会告诉你。



关键是,日本人也考虑到了这一点,而且比我们想的更全、更深。



相比与列强交涉的麻烦,问题不能彻底解决,那才是大麻烦。清军随时还会卷土重来,这是他们更担心的事。另外,你以为他们的目标仅仅是朝鲜吗?



所以,当务之急第一步,还是让大清出兵。



********



日本人使出了市井无赖层次、粗劣到毫无技术含量的欺骗战术。



一边是派上门探听口风,甚至连驻朝代理公使杉村濬(各种资料中有写“睿”的,“浚”的,真够乱的)都亲自出马,跑到袁世凯门上,亲切交换意见,大谈自己的忧虑,实际上是劝诱恐吓:“匪久扰大损商务,诸多可虑。韩人必不能了,愈久愈难办,贵国何不代韩戡乱?我政府必无他意。”白话文就是:这样乱下去,影响做生意嘛,朝鲜人搞不定,你们应该出来管。



这是劝诱,言下之意还有一句没说:否则我们就得派人保护使馆和侨民了。



另一边是通过驻天津领事,向李鸿章传达同样的意思,也等于是向大清表态:我政府必无他意,你们大胆去,我们相当欢迎,相当支持。



两边下手、两头配合,往一处使劲,无非是极力诱使清国出兵。



作为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不是中朝通商,是全部朝鲜对外通商和外交事宜)的道员(三品,正省级),也是大清驻朝鲜的最高官员,待在汉城的袁世凯不傻,必竟这些年袁大人以一人之力独自支撑,也不是白混的。他当然明白这些都只是日本人的欺诈术,袁世凯岂是那么容易上钩的?



但是,袁世凯更清楚:不管给不给这个借口,日本人是决计会出兵的。因为还有一个现成的理由——东学党的事。



大清出兵不出兵,需要从能不能保住朝鲜这个大计出发去考虑。按照前边的经验,袁世凯认定:唯有决然断然出兵,赶在日本人之前将火苗熄灭,或许还能有补于事。



袁世凯决定行动起来。



袁世凯直接进王宫,提出“请求清国出兵帮助剿灭匪乱”的建议。



另一方面,也给国内报告:日本可能会借东学党之事,派兵入朝。



至于李鸿章命令袁世凯与杉村接触,探听日本人的底细一事,袁世凯回道:“杉与凯旧好,察其语意,重在商民,似无他意”。



就是这个情节,让袁世凯大人成了千夫所指的“冤大头”。



********



后来,乃至今日的人经常拿这个说事,由袁世凯窃国卖国、政治品格不高、一向滑头,认定袁世凯能力低下、被日本人蒙蔽了,提供了假情报,进而致使大清错误地估计了形势;或者认定袁世凯为了自己立功,谋取官位,故意引清兵入朝。总之,袁世凯要为清朝战败负责。



这有点纯粹以现在的政治品质标尺判断,以人论事。



如果以事论人,在当时情况下,只有大清出兵,才能解决问题,必竟有前面的例子在,从速出兵还有胜机。为了使大清出兵,袁世凯既已压迫朝鲜国王向大清发出求助请求,自己也力陈出兵的理由,当然是势在必行。



在一些影响朝廷出兵决心的事情上,隐去不说,倒也显得滑头了一点。但我可以确认,日本人隐藏得相当成功,袁世凯开始并没有判断清楚“日本决心与大清开战”这个关键的问题,包括日本出兵的目的,以及日本出兵的规模和将采取的行动。他还以为日本真“为保商民”作打算呢,大不了还象以前一样,捞点好处。袁世凯的谋划,当然是停留在以前的老思路上。大家对比一下,就可以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