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四节婴城而守,凭险应战(2 / 2)




尝到苦头后的日军,会最终发现这一点。



…………………………………………



9月13日,叶志超终于最终确定了部署,下达了守城命令。



这个命令,应该是在各单位早就分片驻扎并构筑工事的基础上,不过是重申一下,而且末了老叶还严肃地强调:“不论何军何营,倘有疏失,一经查出,立照军法惩办。”看那话语,有点“谁丢了阵地,要严肃处理,不管是谁、有什么后台”的意思。



清军的防御部署大致为:



南面,包括江东阵地,由马玉崑毅军(外加配属盛军一营)防守;城南外郭防线,由卫汝贵部盛军防守。



西面,由牙山军,即芦榆防军(芦台及山海关戍兵),加上新到的正定练军及武毅军古北口练军各营防守。统领人没明确,估计是统帅叶志超自己。



有一个人没有提,特别能打的聂士成。



因为他在关键时候,被叶志超派回天津,负责征召新军去了。



这实在是叶志超的失策。大敌当前,前线将领怎么还回去召兵呢?



有记载,自打从牙山北撤平壤后,聂士成又显出他闲不住的勤利劲,到处转悠,“出望大军漫无布置,隐切杞忧”,瞅出很不靠谱,一个劲地向叶志超等人建议,应该派兵把城外的重要地方给占住,不能困守城中,老老实实被敌人“包饺子”。(“力陈各军宜择要分扎防敌抄袭,悉驻平壤城中非策。”)这非常不合老叶的思路,而且这家伙曾越过自己,直接给李鸿章打报告。或者因此,他便有了这个光荣的任务。



北面,由左宝贵部奉军和丰升阿部盛字练军防守,其中北门外山上,江自康率盛字练军两营驻守。



以上只是从各种资料中梳理出来的大致安排。因为日本人记载的叶志超的命令,也是大致安排,且有的人员安排上直接吩咐到了总兵,而不提统领将军,地名上用了大西门、南门、北门等名称,与资料不甚一致。



根据叶志超的“大体安排”,分析一下,也就是一个“分区据守”。根本没有明确哪是重点防御方向。且存在相当的不科学的地方。



整个兵力部署,前轻后重,北轻南重。



我说的前轻后重,是一线兵力不够。唯一的亮点,是准备由二线向一线不断增援——采取“添油战术”。但是,如果顺利,还可抵挡。一旦后援不继,防线就将被突破。



一线兵力不够,也说明清军还是没有打算在战斗开始的第一回合下重拳,一举将敌击溃,然后再追击它一阵,也没有打算在某个时机,发起反攻。叶总统所谓增援,最多只是危急时候堵“口子”。



而北轻南重,说明叶志超事先就把重点放在南面——敌人最有可能来的方向。可能也是过分看重了北面的地形,其实那个牡丹台高地,或者说牡丹峰,只是个山丘。有多高?95米。明明已经发现敌人渡过大同江,从北面包围了平壤,叶志超却没有认真对待,至少他没有明显做出向北侧调兵的反应。



还有,那些留守后路的清军兵力呢?



仿佛消失在了时空之外。



…………………………………………



日军合围平壤的任务基本完成。正好,也是四路大军。



按野津道贯命令是限定的“以九月十五为总攻之期”,至14日,除第五师团主力到达距平壤十六公里的沙川,还在费时费力地渡江,所以15日上午才抵达距平壤六公里的山川洞,也就是除了师团长阁下本人,日军其它三路部队已经按期到达指定位置。



野津道贯命令中,对各部队的任务分配是:



大岛义昌3600人,沿汉城至平壤大道逼近平壤,从正面进攻平壤,吸引清军精锐部队聚集于平壤东南方,掩护其他部队强攻。



师团本部(野津道贯亲率)5400人,从十二浦渡大同江,迂回至平壤城西南;



立见尚文率2400人的朔宁支队,由麦田店渡大同江,绕到平壤北面;



佐藤正率4700人的元山支队,迂回到平壤北面。一部与朔宁支队一起攻城,一部占领平壤清军后路顺安(平壤以北约二十公里),切断平壤与后路联系。



我看日军的这个攻击部署,一句话,也就是“分片包干、三面围攻”。和叶志超比,高明不到哪里去。看不出哪是重点进攻的方向,也瞧不出什么围三缺一之类的花花点子,完全是硬上。



因为根本来不及会同研究,连个战前会议都没开。



大家齐搭伙子上,谁能撕开口子,就算谁运气好、战力强吧。



但是从兵力上,却是北面两支部队合起来兵力最多,即使是还有一部分占领顺安的情况下。



歪打正着,可以这么说,正是北面,击中了平壤清军防御的弱点上。



…………………………………………



由于清军畏缩平壤,不敢远出,日军步步进迫,基本判明“清兵据平壤城壁,如为专守防御者”,日军各部队力争最大限度地迫近平壤,占据了十分有利的位置。



朔宁支队进至国主岘高地附近的国主店,沿大圣山南麓设前哨线,隔合并江与清军对峙,两阵相距仅三、四公里。在朔宁支队通报中,说到日军还一度进至“距平壤城壁凡六百米突”。



元山支队13日进占顺安,14日,负责攻城的一部分部队向前越过坎北山、爱美山两山,移驻坎北院,在此处布置炮兵阵地。此处距平壤城北的井岘清军阵地仅约三公里。



这个距离,等于直接占据了攻击出发阵地,省却了接敌的路程,而且使清军阵地完全置于炮火的有效射程之内,有的地方还直接威胁到城墙防线。



真是标准的兵临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