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四节婴城而守,凭险应战(1 / 2)

第四节婴城而守,凭险应战



当然,叶志超虽然一直处于纠结之中,但也不是啥事没干。



没有出城远迎,也是因为太忙吧。



清军一直忙着整修防御工事。



包括前边“四路大军”修筑的,又经调整完善,清军已在平壤城内外修筑了若干防御工事。



先作个简要介绍,尽量说得清晰一点。



弄清楚平壤的防御问题,颇费了一番周折。因为年代太久、当时的记录本身就不够详尽,能找到的有限的图表,竟各不相同。有的介绍还算详细,但因为没有配上地图,看得也是一头雾水。版本不一,与地图也有出入。只能拿到一起相互对照、印证,摩画出个大概吧。



最终判断:平壤古城依山水而建,所以不太规则,也不是那种常见的外城、内城层层嵌套的“回”字形状。俯视平壤城的布局,象从正面看一个三层抽屉的柜子,也就是汉字的“目”字形状。大致来讲,最北边一个“口”为内城,往南则依次为中城、外城(外郭)。另外在内城北面,还围出一个不大的三角形城区,在体系上,也算是外城,有的记述为东北城。



中城内城部分的城墙是比较高大厚实的,至最南面的外郭,城墙并不高大、完备,甚至只是土围子。



各个城门也不是那么规正。确切说,平壤内城一圈的大门,南有朱雀,北有牙城门(玄武门在牙城门外东北城城墙上),东边偏北有长庆,东边偏南有大同,西边偏北有七星门,南面偏西还有静海门。这里我不能说东南、西北之类,那样说不清楚大门在哪面城墙上。



下面介绍清军最外面防线的设置:



东面防线——



出大同门至江东岸,原有一座船桥,东岸桥头有一村,习惯称为船桥里。原有的船桥已经被主动毁坏,清兵就在外城东南角、老桥位置南面新架设了一座,连通江东岸的长城里。



清军在江东岸共修筑5座堡垒。其中有正对新桥的长城里堡垒,主要掩护船桥;北侧船桥里、南面的中碑街,筑2座堡垒;再向南,至大同江向西拐弯处南面的支流上,有座永济桥(水湾桥),扼住中和至平壤大道,清军构筑了2座堡垒。



南面防线——



清军在大同江以西,从外城区的东北隅,习惯叫“外城一里”的地方起,筑堡垒及兵营十五处,沿江岸绵亘至平川附近,设置了南部防线。我仔细对照地图,发现这条防线,基本上是绕城东南至城南半圈。清军还利用旧时胸墙加固,修建了一道长约半里、高丈余的长墙,名之“长城”。就在外城一里临江处,还修筑了炮台,以支援江东岸守兵作战。



西面防线——



已经到了中城。城墙与普通江的河堤并行,清军就在城墙和城区苍光、安山两处高地上,由北向南共构筑三座保垒,控制普通江河谷地带。



北面防线——



构筑两重堡垒,以堡垒为骨干,设置两重防线。



先在东北城紧靠玄武门的牡丹台高地,构筑一座堡垒,作为内重东垒。围绕牡丹台往前,在台东北江岸处,又构筑一座堡垒,作为外重堡垒,以防东路来敌。



在台西的并岘高地稍南,构筑一座堡垒,为内重西垒。高地北侧(向敌斜面),构筑两座堡垒,作为外重堡垒,护卫内重堡垒,并防西路来敌。



这样就形成了三座外垒环绕两座内垒,扼守平壤城以北至北面爱美、坎北二山以南的谷地。



…………………………………………



此外,清军在大同门至朱雀门一线,充分利用临江的城墙,加强守御,包括设置炮位,加强对船桥的控制,以防止敌人抢渡。似乎,清军明显将东南方向作为重点防御方向之一。



同时,清军很可能将城北七星门至玄武门—带作为另一处防御重点,在内城的乙密台,利用城墙增修胸墙,并加设炮位,增强了对东北城城郭向北伸出的凸角的防御。



只所以持猜测的态度,是因为未见资料显示叶志超明确防御的重点方向,包括下面在防守兵力的部署上,也未有明确安排。只是从防御工事和火炮等重武器的配置上,分析他的防御意图。



更或许,由于东南清军过江设置一线阵地,北面有东北城玄武门和城北牡丹台的阵地,内城自然成了二线,防御纵深加大,且城墙高厚地形有利,清军自然地加以利用,而自然而然此处防御相对较强。其它南面、西面两个方向则无这个条件,也因为西面未过普通江设置阵地,城墙成为一线,南面外郭距离较远、中城无法控制到,因而自然导致了防御相对薄弱。



如果是这样,那就很有意思了。因为接下来的讨论中,不仅关系到清军的防御有无重点,还关系到日军的攻击是否存在重点,这些战术问题。



也许,很多时候就是误打误撞。



战争令人着迷的地方,就是不确定性;历史令人着迷的地方,也是故事的发生,存在太多的偶然性因素。



…………………………………………



应该说清军没有闲玩,也没有白干。而且,清军将领也确实是经过战阵、富有防御知识的,也不全是无能之辈。



从这个阵地的构筑上来看,已经充分利用了平壤地形——城墙、江河、近处的高地,特别是东南、北面两处,设置更为合理、科学。



这套平壤城防工事,将让日军吃到苦头。



但这套城防设置,也有明显的缺点。一个根本的问题——浅,近。



工事离城太近,外围兵力离城太近,防御也就失去了弹性。



炮兵阵地的设置靠后,虽然能有效支援到清军阵地、打击靠近之敌,但对敌人纵深的目标,却无法发挥火力。



特别是清军赖以支撑的堡垒工事,外墙一般达一丈多高,构筑得非常坚固,上面设置枪眼,又配以七连发步枪和加特林转管机枪,火力炽烈,对步兵的杀伤力相当强。有的堡垒中还配置火炮。所以,这对敌人步兵来讲,绝对是个噩梦。



但是,这种堡垒有一个弱点,就是难以抵御炮火的攻击。如果我方炮火不能对敌炮兵加以压制,有效地掩护堡垒,相互加强形成一体的战斗力,那么堡垒的效能将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