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四节金州地峡——困局之解在陆上(2 / 2)




…………………………………………



但是,天下几乎没有完美的事情。尽管有不足,但地形上的不利影响,只能从战术层面考虑,想法加以克服了。从大沽到旅顺,经海上走内侧海湾,从旅顺后路进行补给,也许能抵销无河流上行的缺陷。



山地的阻隔,对双方都是平等的,而它的战术价值,则随着形势变化而有所不同。战时,它不会利于千里迢迢前来的进攻一方,却绝对有利于早已占据地形待敌的防守一方。也就是说,它绝对有利于对旅顺港的自身防御,甚至是不可多得的条件。



所以,李鸿章的对策就是,在金州旅顺间布置陆军守卫,并沿东海岸修筑了一些炮台。



日本人的眼光固然毒辣,但却没有分析到这一点。



也许,他们的出发点是大日本皇军都是不怕死的,而清军则是战斗力低下的。不具备英勇精神、战斗力低下的军队,任何有利的地形、武器,在他们手里都是白费。而一支不怕死、攻击精神旺盛的军队,能克服任何艰难险阻。



…………………………………………



揣摸日军的冬季作战计划之时,我一直琢磨一个问题:日军为什么非要从辽东半岛登陆?虽然我知道,日军战略上为直取塘沽的考虑,拿下旅顺势在必行。



1.海上运兵有风险,这是不言而喻的。虽然这个计划,是黄海大海战之后制定的,但它是否有一个不确定因素:日本海军能否压住大清北洋海军?



2.分兵旅大,到辽东半岛南端,可以对辽东半岛实现夹击,这当然很有气势,但如果前一个前提不能实现,光计划宏大有什么用?打仗也不是为了壮观、好看。



3.为什么第二军不和第一军一起,并肩突破鸭绿江?从陆上平推,自安东、岫岩、盖州一线遮断辽东半岛,并向南攻击,占领辽东,不是安全一点吗?



4.既然要大老远地把部队从国内调到朝鲜,并集结到北部,干嘛还要费这大劲从大同江口,运到辽东?



5.既然有把握保证第一前提,为何不从本土,直接装船?或者汉城,或者哪个地方,只要是近一点就行。



也许是我想得太复杂,本来事情很简单。



小川又次在《征讨清国策》里,给出了这个建议,根据这个建议,日本人已经考虑很久了,应该也推演过很多次了。



日本人在思维上总是显得一根筋,好象这个战略构想既然有了,就不能抛弃。



另外,就是日本联合舰队已经把北洋海军压缩在了威旅一线以内,甚至封进了港口,作为前提的第一项已经实现。



日本陆军已经具备登陆所需的海上安全条件。



而从大同江口起运,只是因为,在海军未确保海上安全之前,第二军已经开始向朝鲜集结。这样周转一下,有助于避免“长途贩运”,但也可能是:如果海军仍不能实现任务,那完全可以毫不迟疑地在大同江口,甚至往北一点的鸭绿江口登陆,历史将真有可能变成第二军与第一军的并肩战斗,横扫辽东。



因为大本营的意图,是“第二军与第一军协同作战,分左右两翼入侵中国东北”,当然可以理解为陆上并肩突击。



历史真的很有意思,这样看来,谁说陆军那么相信小兄弟,谁说大本营那么信任海军的战斗力?



证明这个推理,其实很简单,只需对照一下日军第二军的行动和时间。



9月29日,划归第二军的第一师团从东京青山练兵场出发,经昼夜兼程行军,已经全部到达广岛。此时,同为第二军的第十二混成旅团已经登船,被运往仁川。



15日,第一师团开始起运,19日下午到达仁川,按两天一批的速度,6天后,第一师团全部到达仁川集结。



这期间,伊东祐亨正在实施自己的威慑大巡游,给清军施加“压力”。



还好,伊东祐亨给了陆军一个满意的答卷。



…………………………………………



到此时为止,我们可以如此判断:



对日本来说,要击破北洋海军,必须攻下旅顺港,要攻下旅顺港,必须破金州旅顺防线。



打破海军相持的困局,在陆上,海军决战的“钥匙”,掌握在陆军手里。



而金旅防线,日军能不能攻得下,关键看大清能不能抗得住。



战场部署,武器装备,战斗意志,牺牲精神……在大清官兵身上具有多少,将决定战争的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