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一节庆典——隔江犹唱后廷花(2 / 2)


清军在朝鲜已经顾不上吃饭,或者就是有功夫也吃不上顿饱饭了,这个时候,太后再拿出银子来购买军备弹药、收买人心士气,还指望这些银子能立杆见影,收到“士饱马腾”之效?



黄花菜都已经凉了多时了。



……………………………………………………



看看时人对叶赫那拉老太婆盛大庆典的反映吧。



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之后,针对慈禧贺寿的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在北京,很快便流传开这样一副对联:



——万寿无疆,普天同庆;



——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这还不够绝妙。



慈禧七十寿诞,有人巴结慈禧,献上一副对联:一人有庆,万寿无疆。



这对联有点小聪明,说不上文采,这是我看过的“拍马”联中最低档的了,但绝对够直接、够无耻。据说,还深为慈禧所喜。



后来,章太炎受这副对联启发,灵感大动,深入挖掘、加工,改成一联,内容如下: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时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这对慈禧不顾国家安危,出卖国家利益,只图个人享受的无耻行径,算是进行了辛辣的讽刺,痛心的怒骂。



当然,这得是接近上层的人才能够了解的真实情况。



普通百姓,远离北京的地方,有几人知道?



辽东打仗,南方观战,恐怕不全是指责。这还只是指官家——南方的官府,装作什么也没听见,民间估计真不知道东北已经烽火连天了。



……………………………………………………



太后皇上在庆贺,宫内一角的军机处却一片阴暗。一帮大臣也是强作欢颜,下来便惶惶无计。



日军攻陷金州,在城中大肆杀掠,皇宫内还在唱戏,皇太后最爱听的京剧。



慈禧是个超级票友,迷到什么程度?连慈安太后去世,还在服丧,宫廷里就开始筹备演戏了。释服的第二天,戏便开演了,从上午9时一直唱到傍晚7时,连唱四天。迷到舍生忘死的地步,一直到生命垂危之时,慈禧仍在连日听戏。[《清代内廷演戏史话》]



慈禧听戏的时候,手里总要拿着“贯串”——演出剧本。戏演到什么时候该打什么样的家伙点儿、演员该做什么动作,都详细记录在那个“贯串”上。慈禧太后



一边欣赏艺人表演,一边检验他们的对错。一旦发现表演有误,立刻追究,轻则训斥,重则打板子。她给艺人挑毛病,挑的也特别是地方,让艺人不得不服。



今天各位戏迷们有福,大家也都得感谢慈禧太后为京剧繁荣发展,成为国粹做出的杰出贡献。如果说唐明皇被尊为梨园始祖,慈禧是否也应算是京剧班头?



当然,也有人因为在太后面前唱了一句“最毒不过妇人心”的戏词,被太后打了板子。



你说举国欢庆,这么重要的日子,这唱戏的能不卖力,陪着听戏的能不尽心吗?



据说宫中大寿,国境大打,不知是有意无意,老太后点了一出《战太平》。主角谭鑫培在即将唱到“大将难免阵头亡”那一句,心头一激灵,把词改成了“大将临阵也风光”,慈禧太后听了很是高兴,当场打赏。



……………………………………………………



且看这天翁同龢写的日记:初九(11月6日)午初二刻(大中午的),到宁寿宫听戏。皇上又不能离开,还要和军机大臣们商量事情、下达谕旨,非常着急,嘱付大臣不要下班就走。并说,听戏要三天,怕是耽误事,军机大臣尽可以不到场。军机处只有两位王爷在做主,这天得到前方电报,大连湾、旅顺万急,请示速调山东守军,并让汉纳根带海军赴援。都是请示王爷,立即办理,回头再奏明圣上。



第二天,大连湾炮台失守。这天农历十月初十,正是慈禧太后的诞辰。翁同龢日记又写道:



来自各地的电信极多,中枢大臣们忙得不可开交,七点多钟,大家还要随着光绪帝参加慈禧太后的祝寿仪式,过了一道门又一道门,经过一系列仪式(这里不再细言),经过一番折腾,已经快十点半了(巳正二刻),又要入座听戏。



但翁同龢实在坐不住,十几分钟后,赶紧出来。吃点饭到了军机处,等了一阵,两位王爷也没等来。三点多钟待到五点多,就回家了。这天,只知道大连告警,宋庆军已经开往复州、金州。



第三天,日军已攻下大连,正在休整,准备进攻旅顺。翁同龢又记道:



半夜快1点(子正),有人送来电报,旅顺危急。又过半小时,电报猝至,金州已失。赶紧前去报告,请示派唐仁廉赴旅顺……10点多,又入座听戏。叩头完毕,便退回,实在是无法安坐。下午,电报就来了,报告南关岭失守,徐邦道败退,旅顺仅半月之粮(还记得,是有个龚照玙跑路到天津要粮)……



无需我多说,看看就知道了吧。前方急如星火,皇家忙着听戏祝寿,根本顾不上打理军事。军机处这帮人也撂下十万火急的军情,跟着讨赏、贺喜,就是上班的,也根本拿不出什么有用的计策办法。忙而无用,无所作为。这样的军事中枢,能有什么用?



怪不得日本人断定,慈禧太后生日之年,大清根本没有心思应战。判断得真准!



……………………………………………………



多少年来,我们在惊叹太后生日庆典的皇家气派时,也总在讨论,一直想弄清慈禧这个老太婆到底是如何想的。



大家认为:这其中有一部分是统治阶级的需要,是为了确立皇家的威严,不然会影响统治者的政治秩序。



实际上,内政与外政不分,那边打仗、这边宴乐,才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我倒没觉得,停止国家的一切庆典,专心应付战争,统治秩序就崩塌了。而且这样做,不见得就会降低了皇家的威严。停止筵宴,上马,杀敌去,历史上这样的事多的是!没见哪家就此倒台了。



荒淫无道、昏庸无能被推翻的皇帝却比比皆是,这晚清皇家看来对历史真是没什么见识。



当朝者皇家当然不能表现得失魂落魄,那会动摇民心。但却实在没必要这么张扬,故做姿态、掩饰恐慌。



比起这个,还有比打了败仗更动摇军心民心的吗?还有比外国军队来了,就跑到承德“避署”(还有跑西安“西狩”)更威信扫地的吗?



不过后来我突然想,我们猜测了这么多,怎么就没有怀疑:大清统治者有这样的“政治远见”吗?我怎么觉得,是我们替慈禧老佛爷想太多了,想复杂了。



那时,根本就没有什么发达的新闻信息,也没有什么网络,东北打仗,西南、西北不见得知道。对什么民意,慈禧太后就根本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倒是前线的将士们能不能打胜,还值得担心一下。



刚开始的时候,情况不是还没那么糟吗?



大清统治者已经习惯了奢华,习惯了穷奢极欲的生活。这样的排场,不过是一场再正常不过的享受而已。慈禧的七十大寿,又是日俄在中国土地上开战,赢了的拿走了辽东,慈禧的庆典,照样没耽误。



大清朝战时打不了仗,是多年积病造成的。朝廷穷奢极欲地享乐、铺排,也是积病之一,靠他们自己,根本不可能更弦改张、180度大转弯,突然有一个脱胎换骨的改变。



事情,应该就是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