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三节换将——还是权力之争(1 / 2)

第三节换将——还是权力之争



甲午之年,大清密集地发生了很多事。



比较显眼的,首先当属朝廷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调动。



第一个重大的改变,就是改组军机处。进的进,走的走。



“六月戊午(7月15日),命翁同龢、李鸿藻与军机、总署集议朝鲜事。”忽然派李鸿藻参与研究军机大事了。



然后,“冬十月己酉(11月3日),命翁同龢、李鸿藻、刚毅并为军机大臣。”



接着,在“冬十月壬戌(11月16)”,不怎么管事的额勒和布,状元书画家张之万被赶出了军机处。能为老李说句公道话的,走了俩。



打一场战争,就要倒下一批人。



军机处改组,本是正常。年龄到了要退休,管不了事的让出位置……



可是,这其中,有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事,一个让朝中大臣们既意外又不意外的事情——被免职赋闲十年的奕?也重新出来上班了。



朝廷下达一系列命令,“九月甲戌朔(9月29日),懿旨起恭亲王奕?直内廷,管总署、海军署事,并会同措理军务。”总管外交、海军衙门。一个月后,为加强指挥和统一协调对日作战,又让奕?牵头,成立了一个督办军务处。“冬十月戊申(11月2日),诏恭亲王督办军务,各路统帅听节制。”



“十一月庚辰(12月4日),懿旨恭亲王奕?复为军机大臣。”奕?再次踏入了军机处。



……………………………………………………



需要注意的是,奕?复出,传递出好几种信号:



清史的记载中关于奕?的出山,一再出现“懿旨”,“懿旨”,这明明告诉我们,是太后的意思啊。



恭亲王奕?,咸丰帝一辈中最具雄才大略的,曾一直和太后对着干的王爷奕?,又复出了,几乎一下子回到权力核心来了。不过没事,此前一个月,他的老对头李鸿藻也回到了军机处。



当年因为对法开战开局失利、中盘遇险,导致军机处大换班,一下赶走四人。奕?被开回王府“家居养疾”,身为协办大学士的李鸿藻也被降二级,开出军机处。两位“老战友”当年同退,今年同出,这些棋,怎么看也有深意啊。



但是,此时已非当年为洋务而斗的时候了。而这位恭亲王已经老迈,也无力筹划对外的战守。



不过,李鸿藻也无力再拿与“西洋搞外交”这个问题,跟恭亲王挑起“争端”。



这就是很有意思的事了。



那么,奕?复出,传递的第一个信号,就是议和。



恭亲王是近代懂外交的皇族第一人,掌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与各国交往很多,在国际上还有些名声。对他的重出,洋人们首先读懂了这个信号,评论为“出来修补大清朝破碎的局面的”。



于是,重新联络西洋各国,对日本施压、调解,占据了他工作的重要部分。



但也许还有一个信号,同样值得我们注意:平息斗争。



恭亲王保持了克制。对前线的战事情况,他没有愤慨,也不会激进,也许只有他能看清大清面临的局势,艰难的状况。



他还能一如既往地保护李鸿章吗?



……………………………………………………



清流派们早就已经左右开弓了。



皇上需要培养自己的习翼、巩固自己的地位,有一帮人还是要借这个机会往上钻的。



首先,战场指挥权就是军权,选将意味着军权的转移。



似乎,中日战场不是“烫手山芋”,而是“热饽饽”,香到足以让人们忘记了还有风险存在。获得指挥权,打个胜仗,便能巩固军权,甚至更进一步,捞取大的便宜。皇上大臣们也忘了搞不好这场战争可能就是大清朝“最后的晚餐”,反倒觉得是一场“盛宴”,要借这机会“整顿淮军”,重整权力地盘。



大清调动大军,派谁上,不光要从能力上考量。战场选将,一开始便掺杂着派系、枝干。



皇上和他的人已经“拔刀”,而李鸿章他们不会不保持高度警惕。



回头翻出前边“四路大军”进朝鲜增援平壤时,李鸿章给总理衙门的增兵报告电报,可以读出一些意味。



李鸿章报告中先说,派出的几路人马,多是自己的老部下,那意思自己说了还是算的。接着就申明,“屡饬该统将等和衷商办。凡其力所能及者,当可无误机宜。”就是说,自己也已经一再命令这几位统将“和衷商办”,只要这几个人能做到的,一定都误不了事。



之后,李鸿章特地强调,“若分调素不相习之大员前往统率,有损无益,转不足以维系军心。现平壤以北电线可通,鸿随时往复指示,尚能周详,似暂无须另派统帅。”意思是,如果现在派一名不熟悉的大员过去统率,可能管不住,反而误事。反正平壤以北的电线还通,自己多指示一二,也还能够支撑,所以,也就不须再派统帅过去了。



这个强调颇有深意,甚至有几分霸气。



我总觉得李鸿章用心罗罗索索说这么多,一定有他的多方面考虑,有周密的思索。



淮军无将可选,别人过去又不好管(不一个系统),可能是现实顾虑。这样想的话,还是为战事考虑的。但,如果另选大员,要是皇上也有人选了呢?这是极有可能的,也是更需要预有准备、提前防止的。



根子上,还是“派系”的关系。



后来的事我们知道了,叶志超负责“总统平壤诸军”。



虽是朝廷下达的旨意,但一定也是李鸿章所选。



当然了,叶志超拿几份报告,又是大捷,又是苦战,糊弄了李老帅也糊弄了皇上,李老帅还跟着糊弄皇上,弄得象“合伙欺诈”似的,让人反复怀疑李老帅。



后来因为私心所致,影响了大局,老李当然该认下这笔账。但在此时,李鸿章却明显已经在打下伏笔了。



……………………………………………………



读这段历史时,让我感到很不得其解的是,除了那个唐仁廉的调派,还有一位人物,多次出现在眼前,却似乎始终徘徊在战场之外。



他就是吴大澂。



前边提到过的,主动请战、帮办东征军务,结果被筹赈军粮“吓”住的那位吴大澂。



甲午之战爆发,担任湖南巡抚的吴大澂不光自己积极要求从军,还征招了很多湖南子弟,勇赴国难。8月15日、17日连电“奏请统率湘军赴朝督战”(督战在当时的实际意思更多的是指挥),获朝廷允准,带勇北上,并被任命为帮办东征军务——比“会办”低一级,可以认为是李鸿章的助理。



原以为他真能去朝鲜呢,然而,8月25日,朝廷任命了平壤军“总统”——叶志超。



9月1日,吴大澂准备率军出关前,突然“自请帮办海军”,朝廷“不许”。



自请帮办海军——这是一个极为不寻常的举动。可能他是为了统一指挥方便,所以不揣冒昧,毛遂自“践”。其实大清还真缺个协调整个陆海军行动的官员,而且以他曾经“会办”过北洋军务的经历,这个要求不算过分。但却不得不说这意味着——至少要一个在海军和李鸿章这个“会办海军事务”差不多同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