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四节内斗——子弹在飞(1 / 2)

第四节内斗——子弹在飞



帝党左右开弓。一方面是大肆攻击,一方面是联络湘军势力,以压迫、牵制,替换北洋势力。



本需一致对外之时,朝廷上下内争并起。



要说帝党们盼着淮军打败仗,这有点夸张了。



但打了败仗之后,却是义正词严地批评,和大义凛然地换将的时候。



随着淮军在战场上节节失利,机会来了。



帝党们的攻击逐渐加大火力。



使用的手段无非就是弹劾。



……………………………………………………



当然,他们不会认为这种时候相互攻击,或攻击前方的将领是有害无益的,是令“亲者痛,仇者快”的。



他们的道德观,他们的思维方式,不会想到这上面来。



恰恰相反,也许他们还认为,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要铲除腐败无能者、作战不力者、战场失败者,只有这样,才能挽救大清。



所以,清流派、帝党们刀光剑影,剑剑指向淮系。



他们所要的,就是拔除淮系势力,全然不顾自毁长城的后果。



……………………………………………………



在这种内部高压的大气候下,走上战场的将领们,从战争开始,便要同时应付内部的攻讦。



被追打得最紧的是北洋提督丁汝昌。



回顾一下,开战前,就有人吵吵要换掉丁汝昌。翰林院侍读文廷式竟在奏折中尖锐地说“臣闻丁汝昌本一庸才,法越之役,避敌畏惧,至于流涕”,说一名久经沙场的战将在中法战争中,被打仗吓得哭了,这有点太夸张了吧。虽然北洋水师未及时救援福建水师,这是实情,但这笔老账也不能全算在丁汝昌头上吧?



丁汝昌不明不白地被翻老账,也不明不白地被按上一些新“罪状”,不明不白地就引火上身。



其实,7月24日,丰岛海战前一天,清流新锐张骞在给自己的老师的信,已经透出了其中的秘密——“丁须即拔……似亦可免淮人复据海军……”



“拔丁”的隐语不难理解,让人一下子便可看到清流派们发起这场攻击的真实目的:撤换掉丁汝昌,夺取淮系对北洋舰队的掌握。



而且,这种攻击,绝对是在有组织、有计划的部署协调下进行的。



说来讽刺,大家都不是傻子,在李鸿章安排丁汝昌以控制舰队的时,清流派也同时发现了这个“要害”,聪明劲全用在这上面了。



就北洋舰队来说,只有一个丁汝昌是安徽人、淮系将领,总兵以下管带除几位广东人,几乎全是闽人。撤换丁汝昌,就可顺利拿下北洋舰队,集中火力拔掉丁,似乎不是难事。这是清流派的盘算,也是丁汝昌被密集攻击的原因。



之后的事,我们已经看到,清流派便借丁汝昌避战大做文章,去除丁汝昌的声势越来越高涨,直称“我军之所以怯,非水师尽无用也,提督不得其人”。



8月26日,光绪帝在再三催促海军出战之后,便下令,革除丁汝昌北洋海军提督职务。后来,经李鸿章全力为丁汝昌辩解,推出一个个“猛虎在山论”,“遥为牵制论”,还不惜背上了“避敌保船”的名声,朝廷这才准许丁汝昌戴罪立功。



不知清流派又将举荐何人。但可以想象,丁汝昌既面临战备的种种困难,还要无端地挨着背后的黑枪,一再遭到攻击、弹劾,心中该有一种什么样的愤懑。



这种情况,极易让一位将领为洗刷自己,而失去冷静和理智,轻于一掷。



丁汝昌曾在协调弹药煤碳等补给时,悲愤地与龚照玙讲:我早料到会惹起这一段公案。事已至此,只有带着舰队,出去搜索求战。不敢说捞什么功了,先堵住大家的嘴再说吧,生死由命成败由天。(“……惟有驱此一旅,搜与痛战,敢曰图功先塞群谤,利钝之机听天默运而已。”[陈悦《沉没的甲午》])



兵家“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话,几乎家晓户喻、耳熟能详,大清的将领,却受到一大群大大小小“明白人”的牵制,还有数不清的冷箭、黑枪,这不是一种悲哀吗?



……………………………………………………



还有一个悲剧主角——卫汝贵。



他接令走上战场,从出发开始,便接连受到不利的弹劾。



朝中纷纷接到奏折,首先是参劾卫汝贵的盛军军纪败坏;再后来,又有御史弹劾卫汝贵战前贪污军款,将28万两的军费贪污了8万;还起“底子”,参奏卫汝贵是通过行贿于李鸿章之子李经迈,而获得了盛军统领的位置。说卫汝贵与贾起胜都是盛军分统,卫汝贵“声望才略均不如贾起胜”,李经迈分别给两个人发私函,向两人“各索银三万两,许以总统盛军,贾起胜置之不理,卫汝贵独如数致送”,过了没几天,卫汝贵便被委任为盛军统领。也因为这个原因,卫汝贵又克扣兵饷,导致士卒离心,军心涣散。



还有一折弹劾盛军在平壤军纪败坏,盛星怀前往弹压,反而被杀。这件事,更使情况变得相当复杂,复杂得至今也没说清楚。



盛星怀是盛宣怀的亲弟弟,盛宣怀原本打算让这个弟弟到阵前立点功,谁想战死前线,所以,一般猜测盛宣怀怨恨卫汝贵,这事一定是盛宣怀所为。这就是一颗来自淮系内部的“子弹”了,当然更具杀伤力。



终于,“冬十月戊申(11月2日),宁夏镇总兵卫汝贵以临敌退缩,褫职(免去职务)逮问。”



朝廷在密谕将叶志超、卫汝贵解职、送京之时,倒是也一并转发了言官们揭发的罪名,密令宋庆核查。人命关天,宋庆当然不敢怠慢。我们通过宋庆给朝廷的报告,来看看这些罪名,和核查的结果:



“……查,卫汝贵向来打仗尚属奋勇,其所部盛军勇队在小站一带屯田多年,耕种时多,训练时少。卫汝贵平时待兵寡恩,赴韩援剿,进兵甚急,后路押运车辆弁勇即无管束,未免沿途骚扰,以至声名狼藉……”看样子,部队纪律不严的事,多少是有的。这个,前边平壤之战,我们已经讨论过了。



“查,卫汝贵前在平壤,恣意冶游,尚无其事。”关于有人反映卫汝贵“花天酒地”的事,宋庆核查是“没有的事”。只不过是朝鲜官府有“蓄官妓”的传统,平壤道官员宴请清军军官,也叫来陪酒、唱个小曲、跳个舞啥的。但大家都反映,卫汝贵他们都加以拒绝,所以想必是传闻有误。“惟韩官向蓄官妓,平壤道邀约各军统领筵席,例设官妓伺候。访问各军,公称拒绝,想即此事传闻之误。”



关于卫汝贵所部“溃勇纷然鸟散、器械军装全行撇弃”的问题,宋庆讲,与日军作战时,“卫汝贵持刀于枪弹如雨中,往来督战。”盛军坚守营垒,“尚非畏缩”,后来也是和其余各军一同退却,“亦非先逃”。并且,核查盛军兵员、枪械,至少还有八成在,所以,所谓全军溃散、武器装备全都扔了,全是传闻,言过其实之词。



至于盛宣怀的弟弟盛星怀在盛军办理营务处,是9月15日夜突围时,中弹阵亡,并非什么前去弹压被杀。宋庆部下亲眼所见,其他各军士兵也这么说。“前派往平壤督队之弁(当是马玉崑),目击其事,访问各军兵勇所说亦同……”



对于原奏内称卫汝贵行贿得官,克扣兵饷,士卒离心这件事,宋庆秘密向另一当事人贾起胜查证,据贾起胜讲,自己于光绪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由盛军会统改调天津营务处,是奉了命令去的,“均系奉公而行”,并未接到李经迈的私函。



另外,宋庆也报告,专门派人密查天津各个商号,并没有姓卫的汇出八万两银子。询问盛军官兵,都说虽然在平壤时没有按期发饷,但回来后都已发放清结。



宋庆还保证报告所说句句是实,决不敢有半点徇私包庇,“所有奴才遵旨查办缘由,理合据实复陈,未敢稍涉徇隐……”



按照宋庆的密查,所有言官对卫汝贵的弹劾,全都是夸大、编造之词,根本是子虚乌有的事。但宋庆呈上去的报告,终究却没起到什么作用。前边也已经说过,卫汝贵最终被坐实了“临敌退缩,以致全军溃败”“克扣军饷”“纵兵抢掠”三项罪名。



大清对犯事和办事不力官员,一般在处理上有不同情况。



稍轻一点的,降职降级,削去爵位、夺去称号。



处在这之上的最基本的办法,是免职但留用,戴罪立功。你的官帽子先寄存在我这,甚至再高一级,你的脑袋先寄存在你脖子上,你看着办。如果办好了,这个官还是你的。这种用的是最多的,不过是做做样子,与其说是处理,还不如说是敲打敲打,敲醒就行了。



再往上一层,就是直接免职,赶走。意思是,你回家待着吧。这种情况,而且说不定遇上事情需要了,还有起用的可能。



再往上一层,就是免职,逮问。要抓起来,交有关部门(刑部)审问。



审问之后,根据罪行轻重,又有不同的处理级别,小则赶走,大则判刑。关个三五年,或发配充军,或秋后问斩,或直接拉出去砍了。



而且,处理官员一般也不是那么仓促,走完这个流程,也不是一时半会,本来一年半年都有可能的。



连本来对朝鲜之败负最大责任的叶志超都被弄成了秋后问斩,卫汝贵却“着即正法”。



不仅是这些,11月2日卫汝贵被“逮问”,两个月后,到1895年1月16日即被“处斩”,可见朝中官员弹劾、罗致罪名的疯狂程度,可见清流为达目的、必往死里整的丧心病狂。



卫汝贵被处理,怎么看都更象是一个斗争的牺牲品。



对淮系的战役就要打响,而且要争取大获全胜,宋庆的一封密奏,已经改变不了卫汝贵的命运。



……………………………………………………



在这些攻击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目标——李鸿章。



除了对淮军的领导责任,至少,告卫汝贵行贿买官一事,直接牵扯到他的儿子,李鸿章当然也摆脱不了干系。而且间接指向李鸿章把淮军当成私家武装的行为,这已不仅仅是银子的事。



但扳倒李鸿章这个大目标,决非易事。以李鸿章的地位,重量,说他是“不倒翁”都合适。



清流们选择了从淮系,包括淮军和北洋舰队的将领入手,逐步清除,最后达到削弱李鸿章的战果。要一点一点,将李鸿章整倒。



当然,他们也没有放松,抓住机会,便发起直接的进攻。



但他们的“弹药”,却实在是不太高明,不太入流,还有些下作。



尤其拿无聊当有趣的是,这么正规、这么严肃的朝堂之上,一些“花边新闻”、“路边社”消息,也开始被拿来“炒作”起来。



有讲李鸿章给日本供应物资的,有讲李鸿章握有日本公司股份的。



更离奇的,前边是袁世凯与大鸟公使约为“亲家”(当时袁世凯在朝鲜时就被弹劾),现在李中堂的公子又成了日本的“额附”。



指李鸿章为汉奸的言论从此产生,而且愈来愈玄。以至有人还讲,李鸿章闻日军战胜则喜,闻旅顺口陷落则面无戚容(悲伤担忧的样子)。对这一无中生有的污蔑,李鸿章的部属和至友吴汝纶痛恨地说:平壤之败,李鸿章痛哭流涕,彻夜不寐,“及旅顺失守,愤不欲生,未闻其无戚容也”。[《答陈右铭》,《吴汝纶尺犊》]



据说翁老师傅还对“李经芳为日本额附”的奏章拍岸叫绝。这老师傅品味这么差吗?



……………………………………………………



有一个人却被研究者划进“圈”来——山东巡抚李秉衡。



不过,开始就是他自己主动掺合进来的。



旅顺防务空虚,清政府令记名提督卫汝成新募成字步队五营,加强旅顺防务。就他在前往旅顺时,远在山东的李秉衡,不知从哪条道上得来的消息,竟然带头参奏卫汝成军“沿途纵勇殃民”。



不知道李秉衡等人是否想到,卫汝成乘船赴旅顺,除了几艘渔船什么人也看不到,又是到哪里去如何“殃民”的?



这些道听途说、胡乱猜测的路边社消息,根本未经印证,也未经权威论证,还义愤填膺地递到皇上的案头,好似出乎正心、非常负责,实则相当不负责任。



旅顺失守,被弹劾的不仅是旅顺守将,丁汝昌也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