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六节反击——李鸿章老谋深算(1 / 2)

第六节反击——李鸿章老谋深算



这要回头看看淮系的发家史,与淮系的地位。



淮系军队是维护了大清朝的统治的。平定太平天国,平定捻军,平定回族叛乱。在此后的对外战争中,湘军、淮军,成了帝国的支柱。



如果说有问题,那最大的问题,就是承平生活,权位、金钱,不可避免地磨蚀了将领和部队的意志。



其次就是装备落后,训练不够,实际上,是根本没有完全改造成一支近代化的军队。



再就是兵力分散,调兵不及,来了之后弹药不足……可这也有朝廷的原因啊。



当然了,打仗露出的问题自然就多,但平时不搞检查,偏偏趁这个时候出来大揭其短,而且,还一股脑地把战败的问题全扣在淮系和前线将领的头上,就不够厚道了。



而且,这个时候要是撼动了淮军,是有能人代替,还是能请到更高明的人,拉出更强的军事力量?



而打着整治军队的幌子,不加区分一起打,编造事实攻击,则是相当恶劣的行为。即使是在封建历史上,我也没见过其它象晚清这样,前线将士们不分高低大小还要受这种攻击。其密集程度,历史上简直无出其右者。



……………………………………………………



慈禧在朝廷之争的烽火硝烟中,在极为关心巩固自己的权力同时,仍然敏锐地抓住了一点:



要连同李鸿章一起,一举除去淮军将领,改造淮军,绝无可能。



她已经看清,虽然自己也努力编练了那么多练军、防军,但战争检验说明,国已无战将,也缺乏能战之兵,如果再没有这些人,国之安危无人能守。



而且,稚嫩的皇上,还有那帮帝党没有充分看到凶险——这样,搞不好会引起乱子。



暂时保住李鸿章,处理一些淮军将领,还有可能。



……………………………………………………



而李鸿章这个淮军统帅,在时刻琢磨保住自己的同时,也在尽最大的努力,保护好自己的手下。不管他是好的,还是赖的。



但那帮人,实在不争气,实在让他痛心和气愤。



在卫汝贵的事情上,李鸿章并不是一味地袒护,他被参劾之初,李鸿章得知信息,也曾敏锐地予以提醒,严肃警告。这就是前边卫汝贵正忙于布置平壤防务,突然收到李鸿章来信,指责其所带盛军军纪败坏,惊忧百姓等等,语气极为严厉。



兵败之后,李鸿章本来对淮军的精锐“盛军”期望甚大,没想到战绩却如此惨重,内心也只能愤恨卫汝贵作为“盛军”二代目带兵不利。在扑天盖地的弹劾声中,即便了解实情,知道有冤情,他再也无心去为卫汝贵作辩解了。



对一个被公认为平素仁厚(连外国人的记录里都这样认为),对属下也比较宽厚的主帅来说,还有比这更令人痛苦的吗?



……………………………………………………



朝廷的手还一次次伸向淮军,伸向北洋,这无法不引起老李的警觉,抵制,甚至反弹。



还是为北洋舰队的事,朝中那帮人既然认准撤换丁汝昌是“倒淮战役”的关健,李鸿便不能不面对这种反复的较量。



就在旅顺失陷后的11月27、28,朝廷内外掀起对丁汝昌的第二拨攻击之时,12月8日,北洋舰队迎来了一个钦差大臣——晚清著名的科学家徐建寅。



徐建寅奉皇上之命,到北洋查看舰炮位情形,以及机器局炮弹存库情况。这个突然的动作有检查的意味,当然也是找茬的机会。



他是一个技术专家,检查装备技术是行家,本也不算意外。但在短短的一天检查之后,徐建寅不但把威海基地的库存弹药量统计清楚了,回来后,还对北洋水师各主要将领的为人、性格、操守都做出了一个评估。



这就有点匪夷所思了,仿佛此行的重点,是人事调整前的考核。



而且,当前管带中职务最高、最有希望接任提督的“定远”管带刘步蟾,被他给出的评语是“言过其实,不可用”。



不错,这一切源于一个动机——原来,是珍妃的堂兄志锐在光绪面前保举了徐建寅。



翁同龢日记透露了实底:“志锐面奏此人可带二铁甲捣彼海舰……伊颇自任,但恐炮弹不足。”不说保举的人有点夸大,看翁老师的语气,都好象不太那么相信。



但“可带二铁甲捣彼海舰”的保举之词,却说明他们的意图,是用此人代替丁汝昌。



果然,12月17日,皇帝发布上谕,要将丁汝昌交刑部治罪。[《清德宗实录》]



紧接着18日,又命李鸿章详细遴选,奏保海军统帅。但与以往推荐不同,这次皇上直接提出了李和、杨用霖、徐建寅三个人选供李鸿章考虑。其中,徐建寅赫然在目。



而且有一个显然不符合常规的地方,就是李和的职位仅是都司,从都司直接升到提督,平地一跃五级(中间隔着游击、参将、副将、总兵),似乎跨度也太大了些。杨用霖也是,比李和高一级,游击。为什么不提现时职衔最高的刘步蟾呢?



这样的提名,说李和、杨用霖是“陪选”,“让他们来打打酱油”都行。



那皇上的用意,不就很明显了吗?



20日,李鸿章回奏:三人均不合适。



皇上一次安插提督的尝试被顶了回去,徐建寅的事到此为止。



本来李鸿章、丁汝昌请求将他留在北洋,担任提督帮办,或担任监战大员也行,但这个建议没有得到批准。徐建寅回到京城,担任督办军务处章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