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七节缸瓦寨之战(2 / 2)



下午1时15分,炮兵开到下夹河村。大迫命令第十八联队第一大队进攻相距比较近的马圈子。



由于下夹河村在清军威胁之下,炮兵不敢展开,步兵直接攻击,在清军的坚决抗击下,日军难以前进,队伍陷于混乱。



这一时节,我们多看看日本人是怎么记载的。



至于为什么?一向不怎么谦虚的日军,难得表现得比较谦虚。



日军炮兵赶紧转到下夹河村西北端隐蔽处,一下子架起十八门火炮,猛击马圈子,掩护步兵前进。清军顽强抵抗,“弹丸雨注”,使日军“将校兵士伤亡颇多”,“鲜血淋漓,染红了满地积雪”。[《日清战争实记》]



由于敌人炮火太猛,清军死伤亦多,难以抵御,便向缸瓦寨退去。



在进攻马圈子的同时,日军第六联队第二大队攻向于官屯,击退警戒的小部清军骑兵,占领了该村。第六联队第一大队也从正面向缸瓦寨前进。



随后,日军炮兵便转向缸瓦寨猛轰,掩护步兵和骑兵进攻。



铭军炮队用四门速射炮回击,步队也举枪猛射。



铭军利用村庄设立的射击工事,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日军在平坦开阔的雪地里行动,无处遮挡掩蔽,目标也相当明显。而且,厚厚的积雪也给日军的行动造成了很大阻碍。日军多次陷入进退无据、被动挨打的状态。



但日军凭借顽强的意志,在伤亡严重、行将不支的时候,日军指挥官甚至违背了“150米以内才允许冲锋”的军事条令,在400米上发起冲锋,才避免了溃败。



据日方记载,“我骑兵和炮队都尽全力攻击缸瓦寨敌军,大迫部队的步兵亦急起猛击突进。两军交战正酣,彼我炮声如轰雷,天地为之震撼。敌军据缸瓦寨和香水泡子的民家墙壁,向我狙击。我兵没有可据之地物,只是在茫茫的原野上纵横奔驰,加以积雪达两尺余,军队的动作极不自在。……我军的确站在苦战的地位。例如,以一百二十名袭击香水泡子的一支部队,仅仅有四十名生还。各队的死伤可想而知。”[《日方记载的中日战史》,《中日战争》]



不久,鉴于日军炮火太猛,清军炮兵暂时停止发射,转移到缸瓦寨村正南,重新布置阵地。但是,铭军步兵却打得更猛了。日军难以前进一步,只好潜伏在可掩蔽之物的后面,以等待增援部队到来。



下午4时,第七联队第二大队和第十九联队第二大队,作为总预备队,分别从晾甲山和八里河子开抵下夹河村,以增援大迫部队。



于是,日军调整部署,在12门火炮的掩护下,向缸瓦寨清军阵地发起了总攻。



清军炮队转移阵地后,再次发炮射击。日军惊讶而佩服地发现,清军炮兵“距离测定之精确为从来清军所未有”。



由于毅军也投入了战斗,清军士气更为高涨。总兵宋得胜身先士卒,中弹负伤,士兵仍勇往直前,出乎日军所料地冲出阵地,离开掩体,从侧向向敌发起反击。



据日方记载称:“若干敌军大胆地出现于炮兵的左前方。他们甚至不再凭借清军善于使用的障碍,而挺着身子前进,向我猛烈射击。这真是清军从来未有过的勇敢行为!第七联队左翼的一个中队和第十九联队的各个中队,夹于这条射击线与正面敌弹之间,受到交叉火力的射击,伤亡特别多。”[《日清战争实记》]



对于清军的英勇表现,据称日人不由得暗自称赞,并从此流传开来“敌兵亦不愧为闻名的白发将军宋庆的部下,不轻露屈挠之色。”[《日方记载的中日战史》,《中日战争》]



……………………………………………………



战斗一直持续到日落。下午5时50分,日军从于官屯、下夹河、马圈子三面进逼,并且投入了最后的预备队,才先后突破了清军的两道防线,占领了缸瓦寨和香水泡子。



清军在这场带有遭遇性的仓促战斗中,却没有预留预备队,致使日军在最后一击上,将清军击退。



这是日军遇到的一次猛烈的战斗。从上午11时50分打响,一直打了六个小时,双方的伤亡都很大。



据日方公布的数字,第六旅团伤亡254人,第五旅团伤亡140人。突击的分队伤亡更大,第六旅团第十九联队第二大队参加战斗的367名官兵,伤亡达160余名之多,第七中队十四名军官和士官,就有十三名负伤。



这个数字还未将因冻而死伤的人数计算在内。据日方记录,“部队自清晨在积雪中行动,迄于夜间,一直奔走于数里(指日里,每日里合3.924公里)的道路上,因而有冻死者,其人数惊人。”[《日清战争实记》]



清军伤亡约五百人。虽然占据了有利地形,构设了掩体,但炮兵处于劣势。清军伤亡,主要是敌人猛烈的炮火造成的。



清军撤出缸瓦寨后,退回田庄台。



蒋希夷由大石桥赶来支援,半路上便接到清军败退的报告,便向西转进,与毅军、盛军相会合,一起退到田庄台。



……………………………………………………



在缸瓦寨战斗中,清军打得勇敢顽强,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但是,却未能取得击退敌人的战果。



如多数的清军统兵将领一样,宋庆所部仍然存在着浓厚的单纯防御思想。



铭军虽是临时设立阵地,仓促防御,但兵力局促于缸瓦寨、马圈子、香水泡子三个村庄,防守的弹性严重不足。当大迫部队首轮攻击受挫,已出现动摇之时,这本是清军主动出击的绝好机会,但日军蜷伏待援将近两个小时,清军却没有及时采取阵前反击,白白错过了这次十分宝贵的时机。



此后不久,日军大股增援部队开到,特别是炮兵加强,清军凭借阵地工事击退敌人就更加困难了。



清军在总体指挥和部署上,也体现了战术上的保守和僵硬。



日军在战斗发起时,首先分兵攻击马圈子,从远处赶来的宋庆不能乘机夹击,而是直奔缸瓦寨,合兵一处阻挡,坐待日军击败我马圈子兵力之后,得以全力攻击缸瓦寨大营。



在战术上,也不敢分兵,实施敌人最怕的迂回侧击,如向下夹河村敌人的后路进行包抄。这与运用这个手法几乎成了惯例的日军形成鲜明对比。



还有,清军在编组上,不重视设预备队,急急地整体投入战斗,也是一个严重的失误。



……………………………………………………



从更大范围上看,清军不但相互配合上缺乏严密,屡屡出现漏洞,而且情报不准确的情况始终不能改变。



清军组织合击海城之时,未曾充分预料到、计划中也不曾列入海城日军南下,没有预案的情况下,就发生了这场战斗,以清军的通信和机动能力,拿出应变之策、及时将计就计打敌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非常可惜。即使我对历史书上那么多的假设和评论并不那么认同,但我觉得至少可以认为,当时日军全体出动,海城空虚,如果辽阳清军主动一点,发现情况便乘机出动,派聂桂林和丰升阿这哥俩过来,也能讨点便宜。



只能说,试过不一定成功,但不试绝无成功。



缸瓦寨战斗至此便成为了辽阳南路保卫战中关键的一战,“千古绝唱”,再无重演。



清军缸瓦赛之败,日军第三师团以孤军固守海城才有了可能。



而经此一战之后,宋庆虽然再想北上夹击海城,也基本不可能了。



时机已失。因为,南面金州的日军已经开始大举出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