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十节反击海城的继续(2 / 2)


于是,依克唐阿、长顺共同商定,于接旨的第二天,2月21日对海城发动第四次反攻。



按照谕旨,这次攻击责任重大,吴大澂部赶到,宋庆也难以旁观。清军在兵力上有所增强,除依克唐阿、长顺、徐邦道、李光久外,又增加总兵梁永福的凤字军五营;同时吴大澂又派署永州镇总兵刘树元率其亲军四营前来助战。



清军仍分三路进军:



东路为长顺军,由东北进攻栗子洼,出双龙山之东,以为牵制;



中路为依克唐阿军,由正北抢占波罗堡子和教军场,再向东南直插双山子;



西路为宋庆和吴大澂所部,由西进攻晾甲山和唐王山。



西路宋、吴所部也进行了具体分工,李光久会合刘树元,由正西进攻晾甲山,徐邦道会同梁永福接应(二梯队);拱卫军分统罗应旒先扫清龙台铺伏敌,然后绕出唐王山后,进攻唐王山。



……………………………………………………



21日上午9时左右,各路清军开始向日军阵地进逼。



依军从沙河沿出发,经过验军堡至三里桥,又以快速的运动向东南行进,直扑欢喜山与双龙山之间的甜水沟。



与此同时,长军也从西艾塔堡子插向双龙山东侧,先“以偏师相挑”,率先打响战斗,吸引敌人。



10点10分,依军对甜水沟的日军前哨,长军对双龙山东侧阵地,同时发起了进攻。



在沙河沿的清军炮兵阵地也连连发炮,向双龙山轰击。在炮火的掩护下,依军和长军进至距日军阵地一千五百米处,开始一边前进一边猛放步枪和抬枪。



日本随军记者描述当时的情景说:“这时,炮击越来越猛烈,敌军企图左右夹击双龙山,颇为趾高气扬。……三里桥南端的一支敌军猛然向南挺进,以相当机警的动作向我前哨冲锋。”[《日清战争实记》]



但是,此时日军已经加固了双龙山的防御工事,并增修了碉堡,北部负责人大岛久直少将担心有失,还亲自搬到双龙山指挥。



日军还是简单地套用以前的那套老办法,不惜血本地拿枪弹炮弹阻击。当清军接近后,炮兵发炮,步兵也从碉堡里一齐射击。



这次,日军还专门寻找和炮击清军的炮兵,依军大炮开战不久便被击坏五门,炮力不敌,难以再进。



西路清军也按计划向晾甲山和唐王山发起攻击。李光久、刘树元两军先集中于二台子,由西抢占安村堡子,又向南进至团子山西侧和前后石井堡。日军从唐王山上观察,李、刘二军齐头并进,“运动非常整齐”,10时30分,清军战线由石井堡推向晾甲山西侧日军前沿阵地。



徐邦道督副将胡廷相、蒋顺发,并会同梁永福,从南面直攻晾甲山。各军奋勇猛攻,日军前哨抵挡不住,开始向山顶反奔回来。



处于西路清军最右翼、从战场西南面进攻的罗应旒判断晾甲山必将得手,便率队迂回,直扑海城,“挥队自唐王山后抄袭而下,欲攻人城”[《黑龙江将军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不料,日军第十八联队部分兵力由大石桥返回,出现在罗应旒的后路。于是,这股日军与驻守唐王山的日军,顿时对罗部形成了夹击之势。



徐邦道见罗部处境危殆,便合同梁永福转炮向西轰击,予以支援,将敌击退,并迅速督队渡过沙河布置阵地,列炮以待,日军夹击罗部企图终于落空。



但清军也无力再向海城发展进攻,上午11时,双方停止战斗。



————————————————————



从1月17日到2月21日的36天内,清军共发动了四次反攻海城的作战,却全部遭到了失败。



但清军在甲午开战后,由一路被动防御,到在战场上渐多地采取攻势行动。这种明显的变化,甚至使日军方面感到惊奇。



虽然军事斗争原理是一致的,日军大致能猜测清军战场行动与大清上层需要的关系,但前线将领在战术手段上的改变让日军注目。他们说:“清军先攻凤凰城,后又攻海城,这些行动之所以得到军人的赞赏,是因为清军摆脱了牙山、平壤以来实行专守防御的常规。敌军现在采取攻势,其志甚佳。”[《日清战争实记》]



这算是对清军战斗意志的一个称赞吧。



不过,攻势行动,需要精心谋划、战场的严密配合,和必需的攻击能力。



反攻海城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多数原因与其他战役失败的原因是共同的。但反攻海城,实际上是攻坚战,所以也有其特殊的原因。



归结起来,攻击预有准备的日军,对于此时的清军来说,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



首先,用一句话来讲,是攻击力量不足。



这个攻击力量,不仅仅是兵力,或者说人数。



当时,日军实行阵地防御,利用工事和碉堡隐蔽,主要靠炮火取胜。而清军在进攻时不但无隐蔽物可言,而且清军攻城火力不足,尤其是炮兵数量,与日军相差悬殊,在敌人优势的火力面前,清军难以前进。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清军在每次战斗中伤亡人数远远超过日军,顶多坚持儿个小时就打不下去了。



另外,清军攻击战术被证明欠佳。



清军使用的基本战术就是“先抢山头”,攻击要点。动机不能说不好,但其效果则不佳。



攻城能力不足,火力不够,这种靠硬拼的方式,并不适用。



火力占弱势,可用的办法,最好的应该就是袭击——奇袭,夜袭。



可清军每次进攻的时间都是在上午或者中午前后,以堂堂正正之阵,大摇大摆地行进,这无疑等于预先通告自己要进攻了,使敌人得以从容准备,结果每回都遭到重大的伤亡,不用说抢不着山头,连山脚也到不了。



而且,即使在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之后,清军竟然也没有打出一次夜战,或者夜袭,甚至没有一次夜间行军。战术的呆板可算是到了相当顽固的程度。



反观狡猾的鬼子,在进攻中却多在半夜出发,拂晓打响,这几乎成了日军的定势。



第三,部署上局限于正面,局限于敌人城防。



清军有一个很大的失误,就是拥有众多兵力,却没有想到切断海城的后路。



攻城,断敌粮草弹药补给,这是三国演义里都反复使用的。有时,攻城的重点不在城墙,而成了粮道争夺战。粮道一失,连诸葛武侯都得匆忙退兵。虽然是,却揭示了这个不变的道理。



当时析木城的守敌仅一个大队,还算容易攻打。往南的日军运输线,也非常脆弱。如早加大兵力拿下析木城,并死守大石桥,即可使海城日军真正成为孤军。如果按依克唐阿的思路,大举袭击鬼子后方运输线,也可寻到断绝日军补给的机会。



日军敢不计成本地拿弹药砸,全赖这条运输线的完整。据统计,在迎击清军的四次反攻战中,日军就消耗炮弹约三千发,枪弹约十一万发。若能完全切断海城日军的供应,并多方扰袭之,仅弹药消耗一项就可使它难以久支。



但是,清军却始终未能切断日军补给线,甚至连海城日军与军司令部的军用电线都保持畅通。日军守城一个多月,防御力量不但没有日渐削弱,反而更为增强了。



……………………………………………………



反攻海城失败,全歼日军第三师团,从而使辽东战场形势改观的愿望落空。以辽东大战牵动整个战局,支援山东作战的努力也化为乌有。



由于清军没有把握住可能扭转局势的大好时机,整个辽东战场开始陷入被动局面。



等日军出于与大清同样的考虑,向辽东守军发动进一步的压迫,局势便更加难以抵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