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六节孤军抗敌——孤独的北洋(1 / 2)

第六节孤军抗敌——孤独的北洋



2月2日,威海陆地炮台全失。



四面受敌,孤立海中的刘公岛成为唯一的依托。随着威海被占,电线中断,这里已成孤岛一座。



北洋舰队已经陷入孤军作战,也到了生死决战的时刻。



只是在沉重压抑的气氛中,丁汝昌和舰队官兵仍然决心全力一战。



他们相信,只要能抗住敌人的进攻,援军就会到来。



……………………………………………………



2日,风煞雪停,天气转晴。



除了有的舰只大炮尚未“解冻”,形势大为有利。焦急等待的伊东祐亨又迫不及待地决定,于次日发起第二轮海上进攻。



伊东确实精明,这次的目的,是直冲刘公岛,毁掉威海港的重要支撑。



3日,又是在拂晓,日舰第一、第二游击队与本队会合,驶向威海。



上午9时,三队全部以单纵阵,到威海口挑战。



见北洋舰队仍坚不出口外,10时,第二游击队仗着是新锐之舰,首先向刘公岛东泓炮台发炮。



更为不利的是,第二军炮兵派人修好了五门南帮炮台的大炮,连同先前装配好的鹿角嘴炮台二十四公分口径炮,共有七门大炮可以参与对海港的轰击。



日本陆海军从东、南两面,对威海口形成了夹攻。



……………………………………………………



重围之中,北洋舰队全然不惧,等日舰在海上完成一个转向,用侧舷炮攻击时,刘公岛和日岛炮台首先发炮,北洋舰船也往来还击。



在激烈的炮战中,第一波冲击的日舰竟未能占得上风。“巨弹交迸,坠入海中,猛响如百雷齐发,飞沫高及数丈。”[《日方记载的中日战史》,《中日战争》]第二游击队一时淹没于腾起的水烟之中,完全不见踪影。



日军未料到有如此猛烈的火力,连忙转舵驶向外海。



……………………………………………………



下午1时,第四游击队的“筑紫”又出现了,带着几个老哥们又驶向威海南口。



估计伊东面对威海卫的防御,确实有点技穷之感,但这么草草收工,又实在心有不甘。



让我琢磨不明白的,是为何这些老舰又上前挑衅。



诱敌,已经“屡试不的”了,强攻,未必有新锐的能力。



估计,答案在:南口。



我没有找到日军企图强行破坏威海口防御设施的记录,但南口处作战,对日军来说好处很多。



向“日军的”南帮炮台靠近,远离躲在刘公岛后的大清军舰,寻找战机。



转移目标,强攻日岛。



……………………………………………………



南口海面宽阔,日岛钉在湾口,象日军的“肉中刺”,此前就曾一度被日军作为强攻的目标。



日岛炮台较小而孤立,原由巩军守卫,人员较少且没有营官。丁汝昌注意到这个问题之后,便派康“济舰”管带萨镇冰带领三十名水手上炮台助守。舰上炮手的军事素质,本身是比陆军炮兵要高一个档次的,这使日岛的战力大为增强。



开战之时,在日舰密集的攻击下,日军眼里小小的日岛炮台竟然全然不惧,火炮威力惊人。“定远”也带领诸舰,冒着南帮炮台打击的危险,转移到南口海面,抗击敌人。



与上次3日的作战相似的境况再次上演。不久,“筑紫”便被一颗炮弹击中,“左舷穿透中甲板,未爆炸,由右舷落入海中,打死士兵三名,伤官兵三名,舰体损坏”。[日本海军军令部:《明治二十七八年海战史》]



也许是一颗臭弹,更可能又是北洋军舰上常用的实心穿甲弹,打得离水线高了点,使“筑紫”侥幸得以保全。



战至下午2时39分,“葛城”接替“筑紫”,继续带第四游击队强攻日岛。但不到半小时,“葛城”也不幸中炮,桅杆几乎断折。



炮战终日,日舰始终无法靠近威海卫口,更未找到任何夺取二岛或突入港口的机会。



……………………………………………………



诱击不成,强攻也不成。逼迫得日军另想别的办法,或者回到老路上去试试。



伊东祐亨又想起了此前计划的一招——偷袭。



但不管是闯港,还是偷袭,首先必须做的一件事,是破坏威海湾入口的水雷防材,史书上又称为“防口拦坝”的防御装置。



防口拦坝,是以长约丈许五寸见方的方木编成,每两根之间距为三尺,对口外纵向排列,上敷三条三英寸钢索,再以四英寸铁链连接钢索,使之不能移动,为防止因波浪或潮水而流失,还每十根方木下一铁锚,以五英寸锚链相连。这个设计既巧妙又牢固。[《甲午战争史》]



从当年日本人留下的示意图看,南口的拦坝位置在刘公岛东鸿炮台—日岛—南岸龙庙嘴连线上。这道漂浮在海面的“栅栏”后面,还密布着一道水雷区,覆设了大量的电发水雷。



这些防御设施是甲午战争爆发后,丁汝昌按照李鸿章的命令而设置的。临战时,又将北口(又称西口)预留的出入口封闭,确实是一道十分严密的拦阻线。



此前,如果不是这道拦坝,“镇远”舰也不会在返港时因出入口浮标漂移而触礁。



此时,这道拦坝却有效地防堵了日军,至今没有一艘军舰敢冒险冲击。



以前读到一些资料,可能是作者误解,以为这道“栅栏”是固定在海中的,涨潮时便没入水下,于是也相信了日本人的“神勇”记载,跟着描写了一幅日军鱼雷艇借涨潮时机,趁着一个大浪一跃而冲过了拦坝的场景。



后来看,那确实是中的情景。



但清军的水雷,却多数是用重物和钢索固定在海底上的,叫海底雷,不是漂雷。所以,这种方法对付水雷却是有针对性的,只要加上能骗过掌握水雷引爆人员的眼睛的话。



不过,我也始终没有看到联合舰队用岸炮密集炮击这道拦坝,加以破坏的尝试。估计是因为,炮弹对线状目标的命中概率理论上就很低,而日军对自己炮手的水平并不相信(黄海海战统计数据已经显示),特别是在能见度低、双方炮火横飞的情况下,效率当然更打折扣。所以,日本人自己放弃了这个想法。



最有效率的,还是日本人擅长的耗子打洞式的夜间偷偷破坏。



有趣的是,不择手段的日本人对这个见不得光的行为,事后仍然不忘大吹大擂,称之为“断然实行大胆奇谋”。



……………………………………………………



时间到了2月4日,正月初十。



这一天,伊东祐亨命令日舰本队和第一游击队继续到威海卫海面“横行洋中,以张声势”。



傍晚,日军鱼雷艇悄悄潜伏到威海卫南口右侧的阴山口。



午夜时分,银月半盈。海上正处于低潮。



在南岸山影中,日本一艘鱼雷艇从阴山口偷偷摸进威海卫南口,靠近龙庙嘴山脚,又放出几只小艇,摸索着划近防口拦坝,开始搞打砸破坏。



果然如日军所设想的,拦坝破坏起来并不太难。日本水兵用铁斧砍砸,四五下就可砸断一根钢索。没用多大工夫,三根铁索全部被砸断。



于是,龙庙嘴山脚前一百多米的一段拦坝,顿时失去维系,随潮水而漂去。



威海卫南口的拦坝终被砸开了一个缺口。



成功完成任务的日军迅速撤离,回去报功了。



整整一天。



北洋舰队对这个隐蔽的行动毫无察觉,由于很黑的日本人下手的地方靠近南岸,北洋舰队也无法再派人巡视,失败,就从这个缺口开始了。



……………………………………………………



5日凌晨1时,盈月西沉,“夜气沉沉,星斗满天,冥色蔽海”。



第四游击队的日舰“鸟海”、“爱宕”突然炮击刘公岛及日岛炮台。北洋舰队以为只是日舰在例行侦察,没有重视,仅仅是对海上发炮,示威性地作了还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