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四节最后一役——大战田庄台(1 / 2)

第四节最后一役——大战田庄台



营口虽失,但从整个战役来讲,宋庆与吴大澂的判断和部署乃不得己,却是十分正确的选择。



5日,牛庄失守的第二天,清军便进一步探知,日军大股向田庄台而来,更加促使宋庆率军回援田庄台的决心。因为,“牛庄各军既己溃回,若仅派数营,断不能支。而全队拔回营口,亦不能保。即使徒防营口,指日冰解,水陆受敌,且后路运道一断,粮弹不济,亦难支持。今后路被扰,惟有全队回顾。”[《帮办军务处四川提督宋庆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



而事实证明,吴大澂判断十分准确,但此前武威军、老湘军牛庄阻敌,陈湜福寿军远驻摩天岭,由此湘军各营皆已派出在外,自己“仅率卫队二三百名,断难冒险前进”[《帮办军务湖南巡抚吴大澂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焦急万分,除给宋庆发电请求援兵,自己能做的,只有先移驻双台子,以护田庄台后路。



对吴宋两帅的判断和行动,朝廷是肯定的,连电指示,“宋庆率全军回顾西路,是此时第一要著”。并指出:“锦州之防,实惟宋庆、吴大澂专责,务须同心合力,保此一路。”要求宋、吴“互相联络,力顾西路”。



实际统管关外战事的钦差大臣刘坤一也认为退保西路是唯一可行之策。



经过一系列作战,刘坤一对日军惯用的迂回包围战术,对日军和清军的战斗力也有了清醒的认识。日军显然是故技重演,一旦被日军得手,清军难免失亡粮械,损将折卒。所以,“吴大澂现退双台,以期重整,良非易易。宋庆知营口难守,先行移扎田庄台,自系老成主见。倘该军迟留,空为倭败,东三省将不可为。现在唯有北固沈辽,西防宁锦,以保大局。不必急于争锋,俟我蓄锐养精,而后与之决战。亦当出奇制胜,不可一味攻坚,使倭伺间乘虚以袭我后,至蹈今日覆辙。”[《钦差大臣刘坤一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



……………………………………………………



一百多年以后,重新审视这次战役,我们仍然不得不承认,对清军来说,退守田庄台,实是正确的选择,也是无奈之选择。



能清醒地看清日军的战术,却无其它良策。明知日军目标,却无力确保,只能眼睁睁放弃。



这正是“公子哥”野津道贯用兵的厉害之处。让对手无可选择,只能按自己给出的选择去选择,是相当高超的技术水准。



野津似乎已经算准了,清军必然会进一步退守辽河以西,辽河以东兵力空虚。



野津搞出这一系列迅疾的动作,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直接击中了清军的痛处。



当时,有人建议(包括现在也有人认为):应乘虚返捣牛庄,进而长驱直捣海城。



远在后方的战略家们,往往不是不懂装懂,就是一厢情愿。咱们中国人传统上自古到今从上到下,小到村里的那点事,都喜欢从战略上考虑问题,就是缺乏针对性的方法,细节的盘算。



实际上,这是既不知己、亦不知彼的不切实际的想法。这个建议好是很好,但要实现,却需要两样具体的东西:机动力,攻击力。



但清军缺少的恰恰是这两样东西。当时的实情是,清军与日军展开机动野战,更有可能被日军捕捉到。这是日军求之不得的事情。



如若不然,从大的战场上来看,海城在辽阳前线,日军主力南下,无力北上之时,辽阳形势缓解。如果真要反击,辽阳清军南下,越过鞍山直取海城,或许才是正确之选。



而在更大战场上,摩天岭守军全线出动,扫荡日军于鸭绿江西岸,以摩天岭为轴,扇形横扫凤凰城、安东,直达岫岩,不是更波澜壮阔吗。



但,问题是我们还是缺乏这几项——战略上的决断和组织,战术上的机动力和攻击力。



打仗不是对着地图就划拉清楚的。老祖宗的兵书上也没这样教我们,相反,兵书上首先讲的是“知己知彼”,就是说,任何行动,都不能不从我们的装备、战斗力等实际条件出发,去做出选择。



否则,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十几万清军,对着三万日军,逃避固然不行,但拼死决战的也有,付出很大伤亡,却仍然不行。



……………………………………………………



包括,在海城前线的徐邦道军,似乎可以掉头夹击牛庄,踢日军的屁股。



但,徐邦道背后也有日军。实际上牛庄成了日军的集结地,海城的日军正好一时闲着,都能轻松地钻出来晒太阳了。如此,徐邦道反而成了“夹心”。



以他的实力,都没有可能一对一地与海城那一千多守备日军争夺。惹急了,日军牛庄加海城人马,拿出一天时间,都可以将徐邦道赶远,或打扫干净,再回头专心对付田庄台都行。



作为一名能征惯战的将军,徐邦道不光有勇。他不会不清楚眼前的处境,还是先想想如何钻隙转出来,别当这个“夹心”了的好。



……………………………………………………



不管怎么说,无论如何保,当前最急眼的,处在通往锦州大道上的田庄台一线,却是不能不保的重点。



日军攻占营口之后,下一步的攻击目标,正是田庄台。



田庄台,早于营口的辽河航运最大码头,东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清康乾年间,田庄台成为辽河下游商贾辐车奏之地。八百里河道帆樯林立,往来如梭”(《清实录》)。牛庄开市,更促进了商贸发展。甲午战火延至辽东,田庄台逐渐成为辽东清军转运之地。



田庄台本与牛庄、营口相依托,牛庄屏其东,营口障其南。现在,处在等腰三角形底端的牛庄、营口两地先后失陷,只剩顶点的田庄台,便处于日军第一军、第二两第一师团的钳形攻击之下了。



田庄台确实是要点,但是,此处地形却非常不利——处在平原之上,唯一的屏障是一道辽河,可惜,是冬天,“无山险可扼,惟倚辽河以为固,时值冰坚,策马可渡”。[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见《中日战争》]



不管多少有利和不利因素,甲午战争中最大的一场陆战不可避免,即将在这里打响。



集结于田庄台的清军有:马玉崑毅字右军九营,宋得胜毅字左军五营,龙殿扬新毅军五营,李永芳新毅军五营,李家昌新毅军五营,程允和新毅军五营,刘凤清新毅军五营,姜桂题铭军十一营三哨,张光前亲庆军五营,刘世俊嵩武军八营三哨,梁永福凤字军五营。合计六十九营一哨,两万余人。



日军进攻部队,第一军第三、第五两个师团,第二军第一师团,共有约两万人。



但是,日军一下子集中了各种炮一百零九门,是清军炮数的四倍。在炮弹技术方面的差距,就不用说了。



而且,日军将炮兵集中使用,由第一军炮兵部长黑田久孝少将统一指挥,在炮兵战术运用上,也较清军高一筹。



……………………………………………………



很不幸地,田庄台,日军明显占了优势。



本书多次分析说明:日军总体上兵力不占优势,但踏入中国作战,没有什么顾虑,大清却坛坛罐罐一大堆,处处设防,处处薄弱。在某一作战正面上,日军往往成功地实现了兵力、火力的优势。



最大的问题在朝廷战略有问题。朝廷决不可能轻易动辽阳守军,就算变换思路,短时间内,也做不出这样的决策。十几万清军中倒有十万在辽阳,就那样耗着。



京津地区,还有二十万清军,在等着可能出现的那个直隶平原攻击呢,不是一样的吗?



这些账,都应记在无能、低效的朝廷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