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四节薄海惊心的伤痛(1 / 2)

第四节薄海惊心的伤痛



清史载:“三月己亥(4月22日,此时期实为文本送达大清朝廷之日),李鸿章与日本全权伊藤博文、陆奥宗光马关会议。和约成,定朝鲜为独立自主国,割辽南地、台湾、澎湖各岛,偿军费二万万,增通商口岸,任日本商民从事工艺制造,暂行驻兵威海。”[《清史稿》]



4月17日上午10时,双方全权大臣在春帆楼举行第七次谈判。



实际上,谈判已没有什么可谈的,这次会议不过是举行一种签字仪式而已。



中日两国全权大臣签订《中日讲和条约》,也就是《中日马关条约》,包括《讲和条约》十一款、《议订专条》三款及《另约》三款。



《讲和条约》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二、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给日本;三、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详细规定该款分作八次交完,第一次赔款交清后,未经交完之款,应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四、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五、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船可以沿内驶入以上各口,搭客载货,等等。



《另约》则规定:一、遵和约第八款所订暂为驻守威海卫之日本国军队,应不越一旅团之多,所有暂行驻守需费,中国自本约批准互换之日起,每一周年届满,贴交四分之一,库平银五十万两。二、在威海卫应将刘公岛及威海卫口湾沿岸,照日本国里法五里以内地方,约合中国四十里以内,为日本国军队驻守之区。三、在日本国军队驻守之地,凡有犯关涉军务之罪,均归日本国军务官审断办理。



通过这项条约,日军继续占据威海,在保证大清履行条约上,有了一个“质押”。大清还得给占着中国领土的日本军队提供军费。



《停战展期另款》二款:



第一款光绪二十一年三月初五日(1895年3月30日),即明治二十八年三月三十日,订约停战,从此约签定日(4月17日)起,得更展二十一日。



第二款此约所订停战,于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1895年5月8日),即明治二十八年五月八日,夜十二点钟届满,彼此无须知照,如在期内,两帝国政府无论彼此不允批准和约,无庸告知,即将此约作为废止。[《中外条约汇编》,见《中日战争》]



这一所谓“停战”的《另款》,实质只是在上次签订的“休战和约”基础上,更自马关条约签订之日起,再延长21天。至5月8日夜12时止,如果在此期限内,两国政府无论哪一方不批准条约,停战便自行作废。通过延期休战而不是无限期停战,继续为大清履行条约保留了一道军事威胁作为束缚,可见日本人的心思缜密。



……………………………………………………



《马关条约》,是一个枪炮顶着脑袋签下的、无法谈及任何平等的条约。



在中国人的心中,它带给中国的残害程度,可以荣登一个排行榜,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标志之一:中英《南京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的开始,而《马关条约》,将中国进一步推向了半殖民地化。其后的中国与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则完全使中国变成了关殖民地社会。



签字仪式结束,李鸿章一颗惴惴不安的心放了下来,伊藤博文一帮人更是松了一口气。



经过绞尽脑汁的斗争,和约签订,为日本获取了巨大的利益。诚然,伊藤终于有理由制止军队“冒险家”们不顾一切、扩大战争的企图。特别是避免了将日本拖入持久战争的泥潭,挽救了一场灾难,更是值得庆幸。



这种感觉,恰如陆奥宗光所写,“……经过几次谈判,终于克服外交上的种种困难,签订了媾和条约。我国得以发扬国辉,增进民福,在东亚天地间再开太平盛运者(实际上是庆幸日本不再与中国继续打下去吧),悉赖我皇上之德威所致。”[陆奥宗光《蹇蹇录》]



所以,伊藤显得特别兴高采烈,继续跟李鸿章攀关系:“中堂与余此身,恰似连结两国之一缕丝线,即将断绝之两国脉络,仅赖此一缕丝线才得保持。”他仿佛又忽然想起十年前与李鸿章天津会谈之事,不无得意地说:“谈判结束之日,两次均为四月十五日,亦可谓奇矣!”



李鸿章作为签订降约的战败国使臣,实在难以领略伊藤的机智幽默,只内心“哼”了一声,生硬地应付了一句:“实属奇也。”[《马关议和纪要》,《日本外交文书》]



……………………………………………………



我们可以理解李大人的处境。日本人的荣耀,恰恰是李鸿章的屈辱。



这场战争对他是一个几乎致命的打击,三十年洋务事业、二十年富国强军梦想,马关惊醒,竟是一场梦魇。



此种痛楚,借用6年后他代表大清国与11国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之后给朝廷奏章里的一句话,可以形容:“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创深痛巨,薄海惊心。……”



甲午之争,战场上,他是战亦罪,不战亦罪。谈判桌上,他几乎未能改变任何现实。伊藤可以向天皇报功,而几乎可以肯定,他回去以后,还要承受朝廷上下的责难。



倒是第一次谈判之时,李鸿章与伊藤的一番推心置腹的话语,包含对日本的警示,也是对中国未来的深切期望。



“我相信我朝今后也会改革,然,我国地广人多,有二十一省大行政区,改革比日本要花费更长的年月。我意中的改革愿望并未破灭。……”“我认为今回的战争得到两个好的结果,……第二是记永眠的中华开始觉醒,日本给予清国的刺激,相信对我国将来的进步会发生有益的影响。我国人民对贵国抱怨之场甚多,然,与抱怨之感怀相比,我个人也许应该感谢贵国唤醒了中华国人。”



一百多年后再读李鸿章的话语,应有多少感慨系之。当时这些话被日本人轻视为虚张声势,但沧海桑田,河东又转河西,现实才会让一些日本人懂得这个道理。然而,伤痛远去,一百多年后,承平盛世中我们又有多少人已经忘记其中的教训?



一个蕞尔小邦,竟能给大清带来深重灾难,而洗雪国耻,只能留待后人,真令李大人抱恨终身。

“平生自诩杨无敌,诸将犹夸石敢当。何意马关盟会日,眼头铅水泪千行!”

此恨之深,致使李大人从此未曾踏上日本的国土一步。



1896年,73岁的李鸿章出访欧美诸国时途经日本转船,为了践诺明志,这位老人坚决不上码头,不踏上马关土地,坚持命人在两船之间搭上木板(一说是搭乘舢板),冒着葬身大海的风险,跳上了开往美国的轮船。



……………………………………………………



谈判桌上丧权失地,这在朝中与地方引起的震动与愤怒可想而知。



几十年宦海沉浮,李鸿章也深知,不厚道的是大清皇家。



所以,签订《马关条约》的第二天,李鸿章一行登轮回国。船至大沽,李鸿章先派随员尽先副将杨福同星夜赴京,赍送约本至总理衙门。



他自己则留在天津,给皇上写报告。



20日,他报告签约经过的奏章递上去,一并向朝廷请假二十天,准备养伤。



李大人猜得不错,此时的朝廷,又是新一轮热浪滚滚。



国际风云变幻,俄、法、德三国起而干涉,廷臣议论纷纷,全国舆论哗然,悔约再战之呼声颇高。[《甲午战争史》]



后世的史书里边,较少有人注意,大清朝廷上下发生的这一变化,一个重要的前导因素是:俄德法三国终于出头了。



这应该也在躲在天津的李鸿章意料之中。或者说,是他赴日成行前就期待出现的一个局面。



……………………………………………………



现在来看,这些意见当中,最有价值的,也就是关于“持久战争”的建议。



日本野兽的要价,绝对是“中国历史新高”,前所未闻,让人大受刺激,大为惊惧。权衡之下,再战之声又起,实属正常。恰如刘坤一所言,“况用兵两年,需饷不过数千万,较赔款尚不及半,而彼之所费愈多,‘持久’二字,实为现在制倭要著。”



加上国土呢?那是无法计算的。



道理再简单不过:把这些钱给日本,还不如发给将士,发兵跟日本人干。



所以,一时间,各种反对批准《马关条约》的奏折如雪花般递到朝廷。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认为若答应日本的条件,很可能把大清勒垮了,“若照倭索逐条,更是自困自危之道”;刘坤一、宋庆等人也上疏,痛斥条约的苛酷,表示清军可以与日军再战,坚决要求废约。



这一轮主战者,以各地督抚和前线将领居多。按说,这些人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经验,很多是前线参战人员,应该更有发言权。



在这些声音中,有一种声音更是泣血含悲,那就是来自台湾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