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四节甲午背后的暗战(1 / 2)

第四节甲午背后的暗战



中日战史,关于甲午战争,用词最多的是“遇”、“遭遇”……仿佛双方就是在一个屋子里,蒙着眼玩相互“捉迷藏”的游戏。



战争中有巧合,但不可能始终是运气。中国咋那么倒霉,挨着日本还不够,走路还老碰上?



茫茫大海,漫无目的,没有卫星侦察也没有卫星导航,哪有那么容易就遭遇的?



——*——*——*——*——*——



有太多的事实和过多蹊跷的“巧合”,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日本人其实很早便知道了大清增兵的计划。



做到这条,首先是十分注重和依靠周密的情报侦察工作。



在扩军备战同时,日军就注意情报的作用,并建起了一个虽说不够严密、但也相当密布的情报机构。



日本各级设立电报课,还有后来的特高课,樱机关,梅机关……这些情报机构,是日军的一大特点。后来的很多日军高级将领,都具有情报工作的背景。其受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由于情报意识和思路问题,日本刺探情报的意图最初并没有引起清朝政府重视,相反清朝为了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震摄目的,不断炫耀本国军事实力,甚至和盘托出。



但这样做,从另一面来讲,等于是主动向日本公开展示本国的军事秘密。



所以,日本的一些战略性侦察工作,不是偷偷摸、困难重重,而是大摇大摆、唯恐不细。



而且,决没有虚虚实实、实而虚之、虚而实之一说。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读一读《征讨清国策》,就会发现:大清几乎所有的重要军港的地形、炮台建设、兵力配置,都进行了详细介绍,准确地分析了优劣势、强弱点,还为未来的攻击行动提出了预案。



这些相当有效率的工作,足以证明日本已经建立了独立的情报网络,并较好地进行了了情报的收集、处理、评估工作。



随着对清战争迫近,日本侦察工作也加紧、更加密集地进行。



战前,日本在驻天津、上海公使馆,直属政府的间谍领事和隶属参谋本部的陆海军间谍武官,都在汇集各路间谍密探送来的军事情报发往本国,为政府决心开战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代表军方的著名情报人员有:参谋本部派遣的陆军情报官神尾光臣少佐、海军派遣的井上敏夫、泷川具和等人。他们都具有外交人员身份,可以方便地掩护开展刺探情报的活动。



身份为公使馆海军武官的井上敏夫,曾亲临渤海湾航道,到大连湾、旅顺要塞、威海卫要塞、天津、塘沽等地,对地理水文数据和设防情况进行了详细侦查。驻天津的海军武官泷川具和,则乘帆船沿渤海岸线航行了一个月,详细调查了沿岸各海口的水深、沙滩、海泥、岩石、民船、运输情报,为日军选择登陆地点提供了有力依据。



这些情报官员中的好战分子,还是“谎言”的制造者——有时,他们还要主动配合军方的要求,提供一些虚假的情报,有时甚至敢“扇风点火”,误导上层。战后公开的相关文献资料记载,为了推动日清战争,情报官神尾光臣按照参谋本部的意思,在提供给政府的情报中,刻意夸大清内部好战势力,渲染清国执意与日本开战的动向,掺杂了许多煽动战争的成分,对政府下定决心开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有一份神尾光臣6月22日发自天津的报告,讲述北京政府状况,称:清国政府已决意出兵朝鲜,风闻外国人对李鸿章的反映多有非难之语,一曰:“袁世凯公使唆使朝鲜国王请求清国出兵,李鸿章应请遂行,然北京政府内心并不赞同。”二曰:“此番出兵主谋者乃李、袁及李的德国顾问德璀琳之主意,反对派总理衙门和英人总税务司罗伯特攻击论盛上。驻韩俄国公使访问李鸿章,非难出兵之举,李氏承诺待贼势(指东学党)剿灭即速退兵。”[宗泽亚《清日战争》]



这样的报告是不间断的。日本人对清朝动向掌握非常细致,清政府内部的矛盾被洞悉无余,可见日本人情报侦察、收集水平之深,几乎达到了大清一举一动,皆在日本人掌握之中的地步。



——*——*——*——*——*——



另外,这一切,还要归功于民间日本人的谍报战队伍。



在长期的对清作战准备过程中,日本人的间谍已经纷纷潜进大陆。



日本利用乐善堂、玄洋社等商社的名义,派间谍组织和人员潜入中国,加紧对中国各方面的情报搜集和渗透。



这造成的形势就是:至今你也无法弄清有多少间谍在中国活动。甚至你也弄不清有多少类间谍。



潜入中国的各色人等,包括旅居清国的有合法身份的居民,还有商业公司职员、商人、旅行者、医生、学生等,还有浪人打前锋,四处收集情报。你不知道哪些人,做的只是兼职的身份和工作,你也分不清,哪些是偶尔做一把兼职情报员。



可谓是“人人有任务,只要有机会”。



我不是随便说的。



日本人自己都骄傲宣称日本已经培养起“国民意识”,任何一个人都愿为日本而战,为战争服务。日本对大清的战争,已经是“全民总体战”!



不要以为这些人都是有编制、拿政府薪金的。相反,很多人不要编制,倒贴,为国家服务。



看到《坂上之云》海上打鱼的日本渔民在昏黑中大睁警惕的眼睛,看到俄国舰队,鱼网都不要了赶着去报信,我就一下子服气了。



总体上可以确认,在华的一线间谍确实很多,但和大清的政治、军事行动情报之间,还缺少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



渠道。



这方面,日本人也不是搞了一天了,日本当然懂得把一些要害部门的关键性岗位,作为拉拢策反的目标。而且,还是卓有成效的。



史料显示,大清天津的电报局人员被收买,成了日本人的“交通员”。



日本间谍石川伍一,就在李鸿章眼皮底下潜伏了一年,通过天津军械局书吏刘棻窃取情报,偷抄炮械底单等,这等于是把北洋的装备情况挖了个“底儿透”。后来石川五一被擒获,李鸿章初期还想搪塞朝廷。为啥?天津军械局可是北洋的要害部门,而军械局总办就是李鸿章的外甥张士珩。



关键部位能攻破,普通的“眼线”也有价值,这方面并不难找。



甚至可能只要给几个小钱,就能从清朝官府和军队的杂役,或其他中国人那里得到有用的东西,估计都不用掩饰什么,中国的汉奸似乎一直是不绝种的。



——*——*——*——*——*——



其实,大清军队保密意识本身就很缺乏。



所以,估计都不用花那个大钱去收买、策反。



因为日本人长得跟老祖宗中国人太像了。再留留辫子、学学汉语,你根本认不出。



我们可以推测:大清海军海港内外,舰只增加了物品采购量。负责采买的水手(水勇)大大咧咧地告诉熟人朋友、熟悉的商贩:“我们要去朝鲜”。伪装成中国人的日本间谍混迹其中,披着商人合法外衣的日本人,随时可掌握、判断清军的动向。



有的水兵甚至可能还要趁着出远门前的机会,去自己相好的日本(女支)那里度得一夕良宵、讨得枕席欢娱,说一番珍惜的话,被窝里透露了自己的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