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一节甲申之乱——日本人趁火打劫(2 / 2)


可是,七艘,行吗?看看吧。



日本政府一边积极布置,陆续增兵,同时向清朝政府提出抗议,指责袁世凯妄启衅端,应负甲申事件的责任。



实际上,这件“事变”来的这么是时候,本来就是你日本人鼓动起来的。竹添在幕后,井上馨在后台,联手导演了这一幕政变“大剧”。可惜演员太差了,演砸了,成了悲剧。



日本人在选择时机上,确实是处心积虑。



趁着法国人放火,动手打个劫。



对头,清廷因中法争端尚未解决,正脚底失火、头上冒烟,绝对不愿和日本再生麻烦。



但麻烦找上门来,还得应对。



日本政府向清廷提出抗议后,清廷派会办北洋事务的吴大澂、续昌为特使到朝鲜来调查。



说是调查,看来头更像是来抺抺光滑墙的。



袁世凯辛苦得来的所有的成果,几乎毁于一旦。



本来吴特使一行到达的时候,袁世凯这边已经控制了局面,留给吴特使大人的事情,就是对付日本人了。



可是,吴大澂不知是老花还是近视,竟先找起了袁世凯的“茬子”。



象袁世凯这样的小官(营将),在朝鲜闹出这么大的事情,不请示不汇报,就是轻启衅端,就是给大清找麻烦。



该硬的时候没有硬起来,两个特使还命令袁世凯把驻守王宫的军队悉数调回本营了。



日本人从这些动向中估计——清廷已经软化,态度便更趋强硬,得寸进尺。



但,请大家信任,吴大澂绝对是个血性汉子,未来的历史会为他证明。



此时吴大澂的软,是为了“不伤和气”地解决问题,在多种解决手段之中,这是咱中国人的手段之一,一般在使用上也排在第一。



给你搭个梯子你不下,那对不起,只有自己往下跳了。



终于,日本人得知:李鸿章调兵,发朝鲜。



大清终于断然结束与法国的战争,腾出手来。



两面受敌逼迫,大清不得不对法国让步,迅速签订合约,全力应付朝鲜之事。因为很荣幸地,日本在大清的威胁“排名榜”上,是居于榜首的。相比较而言,英法是军事冒险,而日本的野心则是对外军事扩张。



不知道想乘法国人“东风”的日本人,发现自己到头来还给法国人帮了忙,会如何想。



日本人止步了。



只所以退却,只是因为——实力。



还是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



前边讲过日本军队改编的事,日本此时还未整编成师团,各个镇台还在国内“镇压人心”,抽不出足够的兵力镇压朝鲜方面。



谁让天皇一下子就把手里的牌出完了呢?



第二回合,平手。



*——*——*——*——*——*——



看出大清还有“后招”,日本人又软了。冷静下来,惦量惦量双方的实力,日本人明白:机会已经变没了,对阵没有什么胜算,还是不搞大动作的好。



但小动作还是要搞,否则白白浪费人力物力。



日本全权大臣、外务卿井上馨亲自出马,率日兵千余,进驻京畿道,直达汉城西门外。1885年1月,井上便另带卫队200人入宫,与朝鲜国王见面,先与朝鲜交涉,搞日韩洽商议和。



老路子,仍然是撇开大清,向朝鲜施压,榨油。



日方提出五条苛刻条件,包括赔偿使馆和日本伤亡人员,惩治冒犯日本的官吏,日本要派兵保护使馆,租借釜山用于日本驻军等。朝鲜表示——一条也答应不了。



但是,大清使臣适时出面了,宣示了大清皇帝的意思——还是隐忍。



大清不希望出事,不希望与日本翻脸,不希望真打起来。反过来,压着朝鲜国王,对日本让步。



日本与朝鲜又签订了一个《汉城条约》,顺便又捞了点钱。



第三回合——大清松动,又被日本占了个便宜。



*——*——*——*——*——*——



甲申之乱,带有一定的改革成分,也有脱离大清的意图和要求。因为“独立党”靠日本起事,日本人竟将其定义为“独立运动”。韩国也有人忘了被日本占领、曾经在上海组建“流亡政府”的事,一度将其标榜为“近代民族主义先驱者”的行动。



这么一说,人家都是高尚的了。



而我们一些学者,也附和日、韩的这些说法。



实际上,对这个事情,日、韩、朝之间也认识不一,即使一国之内,争议分歧也仍然很大。



不管其出发点如何,在当时的情况下,采取“前门驱虎,后门迎狼”策略,会得到想要的结果吗?



以“独立”之名大加赞颂的日本,可能是——真的还以为别人都忘了这事是谁在后边拨弄的,或者听了日本人的话,就不会问他们是不是真心要给朝鲜独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