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二节大戏——大清看不清(2 / 2)


但不能忘了一点:身份——他们都是官。



只要是官,他们就无法摆脱与权力捆在一起。加上这一层,他们的那些话语,就会让人产生疑问,更需要重新辨识真假。



清流不结党吗?清流没有人身依附关系吗?清流是独立的个体官员吗?显然不是。



帝制时代,独特的社会结构,已经通过意识、文化、政治、经济等各种方式,将人们牢牢紧密地捆绑在一起。



在这样一个权力体系下,无人能够特立独行。师生,派系……虽然湘系也好,淮系也好,被人盯得很紧,但不代表朝中的官员们就没有这方面东西。翁同龢就敢大大方方地把张骞的卷子推荐给光绪,让皇上点个状元。



所以,那些不约而同(或相约同行)参与“联合行动”的,或激于义愤、势不两立,卷子袖子就上的,绝大多数人不过是借一个机会,铺设一条上升的道路。而这条道路,首先就通向某人的门下。



往根子上分,当然是投身或依附于皇帝,或太后。



前清流就是李鸿藻从1865年底进入军机处,与奕?、沈桂芬相抗衡,逐渐拉起的一支队伍,并深得太后的欣赏和支持,也没少借重。



而后清流,以翁同龢为“统帅”,翁同龢是当今皇上的老师。要不这些人怎么会被称为“帝党”呢?



……………………………………………………



猜一个人做什么,还不要忘记琢磨一件事:动机。



为什么那些“后清流”,多奔向了皇帝那个山头,跟着翁同龢一起,希望这个小皇帝能够接管天下,干出一番事业,重振大清国运。顺便,大家一起也跟着“干点事”(或谋个官当当)。



如果说还有一点正义,那就是对淮系作战的不力,如果还有其它一些感情原因,那就是对慈禧老太婆的怒与怨。



但是,他们所依赖的,是一个心高气盛的皇帝,却也是个毫无经验、略显稚嫩的皇帝。



在封建王权的架构下,他们除了依仗顶层权力,其他,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除了被太后皇上作为工具,利用他们挑起争斗、相互牵制,以更好地控制群臣,他们对清朝的体制等根本的东西,根本无力,也不要指望他们能加以影响和改变。



如果用一句现代的话,只能说,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



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慈禧太后这个老太太,竟然握有大清最高权力四十年而不倒。



……………………………………………………



不论怎样,清流派始终认为自己是对的。而事实上,他们确实也耽误了大清朝很多事。



实际情况就是这样。



大清没有什么发言权的,象康南海(有为),只好在乡下思考变革的道路。当下的这帮人,手里有点权力了,却竭力发声,天天在那儿瞎搅和,见微知著、明察秋毫,听着风便是雨。



整得一部大清历史,陷入了一团迷雾之中。



只能说,大清都看不清,清流更是不容易看清。而且这帮人,还巴不得把水搅浑。



……………………………………………………



但是,他们对晚清的影响却是巨大的,伤害也是不容忽视的。



我们中国古代历史上,凡属面临崩亡的封建政权,一个突出的特点是——长于内斗,拙于外争。



一般的判断是:外敌来了,内部矛盾便居于次要地位。



但这一条,从历史经验看并不完全适用。封建王朝,平时就斗,越是外敌来的时候,反而斗争更厉害。不但内部矛盾没有被压下,反而经常也跟着上升和暴发。



多少个王朝就是这么被斗倒的。



商朝。西歧大军都打过来了,商纣王和他的奸党们还在加紧迫害比干、黄飞虎,有一个算一个,不落一人。当然这是中的情节,但也是现实的反照。



大宋朝。奸臣一拨一拨的集中出现,不知为什么就那么多,基本登上中国史之最。唐朝时大官会打球,宋朝时会踢球的能当大官,这就是差距。



所以李纲被气死,岳飞被害死,猛男辛弃疾被贬到江西当了县令,老死。几乎是谁敢说收复中原,谁必将倒霉。最后大宋朝被赶到淮河以南,还被金朝皇帝隔河喊话问一句: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我金朝才是中华正统,你偏安东南一隅的地方小国,有不服吗?



明王朝。奸党始终不绝,铮臣也层出不尽,组团相互“殴斗”。结果,坏人一般都死了,但好人也死了不少。孙承宗回乡远避,袁承焕打完仗就被杀。能打的不是战死,是被“围殴”死了,能打人的手下,跑到大清那边,个个都是有名的打手。你说大明为什么会败?



到了大清朝。情况也还是那么复杂。清朝的言官们,也发扬了“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找事”的精神。



“清流”被利用完了之后,陈宝琛、张佩纶、吴大溦这帮人被慈禧太后或派往地方,或送到前线,接受实际锻炼,于是或品尝了办事干事的难处,或碰得头破血流,变得实际起来。象“两大牛角”张之洞、张佩纶已经急转向了洋务派。



“清流”从此成了“前清流”,因为他们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也因为“后清流”又出来了。



但“前清流”领袖李鸿藻仍然把握大权,翁同龢也逐渐掌握实权,拉起了一帮人,侍读学士文廷式、礼部侍郎志锐和“南通才子”张謇是骨干,还有一帮子御史、主事和编修作为健将,战斗力非同一般,战斗意志也日渐高涨。



仍然是拿着“道德批判”的武器,不问现实,只问胜败;“只论是非,不论利害”,而且别忘了,这个是非对错是以他们单方面认定的标准来判定的。



攻击洋务最多的也是前清流,而弹劾北洋最多的是后清流。



对担任了主力的淮军来说,进军慢了,就说你畏敌避战,一旦败了,就骂你将领无能。而甲午战争一败再败,李鸿章也越来越没有充足的“弹药”,来回击铺天盖地的攻击和污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