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五节持久——赢得战争的秘诀(1 / 2)

第五节持久——赢得战争的秘诀



可惜,大清没有很好地察看日本的虚实。



日本政府当然不会昏了头,贸然相信日军能从辽东推过山海关、直推到直隶大平原,估计,“大潮”还不等漫过山海关,浪头就消失在辽东土地上。



一直嚷嚷着要“早打、大打”的山县有朋友被召回日本,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说明,其实日本有高手,一直小心地把这场战争维持在局部范围和可控强度以内。



发动这场战争的人,已经开始感受到日本先天存在的不足,制约日本战争的“魔咒”已经开始露出爪牙。(此前本书第三章第三节“先天失衡的经济转型――殖产兴业”有过讨论。)



当时,日本打向威海时,已经因国内困难重重[《中日甲午威海之战》],国外列强虎视眈眈,正陷于极端窘困之中。连陆奥宗光也不得不承认:“内外形势,早已不许继续交战。”[《甲午战争史》引《伯爵陆奥宗光遗稿》]首相、外相,愁颜相对,陷入忧心忡忡。



因此,这时就可以判断,如果战事能够持久下去,对中国是非常有利的。(见前一章威海战斗。)



……………………………………………………



首先是一个国家的军力。



日军始终摆脱不了兵力不足这个弱点,所以,始终更象是在机动作战。不但占领地难保,要发动更大的战争,特别是要攻向直隶,必须从其他战场抽调回军队。



第二军攻下威海后,便不停打报告,要求撤回辽东,就是又一个明显的例证。



以后,日军大本营同意山东日军陆续撤军。在山东重点确保的的地方,仅有威海一地。



撤走之前,日军曾向烟台方向发展过进攻,以扩大威海占领地,但日军一去,随后山东清军便开始反攻,收复牟平、文登、荣成等地。



继续打下去,时间,肯定在大清一边。



至于直隶大决战,如果辽东的日军抽调登陆山海关,辽东清军随后可以收复失地。估计,日军拼死,也只能确保大连和旅顺作为基地。



即使日军集中全部兵力,能否攻破清朝重兵防守的京津之地,实在难以预料。



或者说,胜算不大。



仅依赖大连、旅顺,加上威海,作为日军后方保障,也是一件很悬乎的事,一旦这里再失守,日军便会陷入重围。



所以,所谓直隶决战,那还不如说是一种姿态,一种虚张声势。伊藤为大本营选择了一个目标――澎湖,就是再一个例证。



打来打去,日军始终是在远离京师的地方打转转。最后,一场精心策划、砺兵秣马十几年充分准备的战争,连一个省城都没有打下。



参加了甲午海战并撰写了《黄海海战松岛舰战况纪实》的日军联合舰队“松岛”舰鱼雷长、海军大尉木村浩吉,就曾撰文“忠告”国民,“那些相信攻陷帝都,必是其屈服之时者,恐怕忘了清国之庞大。此外,以为彼将因不堪我之roulin而屈服者,均是忘了其乃大国之人。今试观清国全图,将实际被roulin的部分涂上墨汁,然后挂在墙上,离开一点仔细看看,是否果真有降服该国的能力?”



……………………………………………………



所有的战争,最后都化为两个字――“经济”。拼的是经济、科技,综合的实力。而经济,是基础之基础。



直接说,打仗,就是烧钱。



在伊藤博文心里,战争已经快到顶点了。本来国库可以用于战争的全部资金只有2340万圆(银洋),日本政府拼着对“赤字”的最高承受能力,筹集了2.25亿圆的款项(称确保战费),包括四次发行公债,筹得1.25亿圆,通过银行借款外加一点民间捐款,筹得1亿圆。(每1.5圆折合白银一两,大家可以自己算)



甲午战争开始后,日本不仅投入了本国几乎全部的陆海军,国内兵力空虚,还有更重要的是――日本快没钱了。



为了维持这场战争,日本已经花费了临时军费两亿圆。



而当时日本全年财政收入约6000万圆。也就是说,为了打这场仗,日本把未来几年的钱都花完了。



整个国家也变成了一个为战争服务的机器。在战争正式爆发后仅仅三个月内(至1894年11月),日本全国工业生产就减少了一半(51%),商业减少了三分之一(31%),农业生产减少了13%。为了继续打下去,日本已准备向汇丰银行借款。而天皇咬着牙不同意借款,因为他知道那样很可能会使日本成为英国的附庸。



日本人的血已经快流光了。



大清还在不紧不慢、反应迟钝,但却仍源源不断地发出后劲。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打成持久的消耗战,是伊藤博文最恐惧的结果。



……………………………………………………



况且,日本国内民众也快到了承受的顶点。



虽然前线一再发回捷报,随军记者也不遗余力地描写皇军战绩和英勇事迹,一大帮画家夜以继日地描画着想象中的壮丽动人场景,日本的宣传机器也疯狂开动,进行宣扬甚至欺骗……但与很多人想象的不同,实际上甲午之役,日本人还没有尝到胜利的滋味,人民的狂热程度,也绝对没有后来侵华战争和二战时那样疯狂。



生活的艰难感觉却是切身地随之而至。随着国债的发行,物资的稀缺,就是物价的上涨,民众赖以生存的米粮、砂糖、石油、酱油、醋、大酱、药品……无一不涨,连酒都贵了。[参见宗泽亚《清日战争》](后来政府的还债,是靠印钱,就是说――货币贬值,没有其它秘密。物价还会进一步上涨。这决不是某些人所以为的,大清的战争赔款――白银发给日本民众。下来我会详细说明。)



还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捷报再多,但命是重要的。胜利是用官兵的生命码出来的,捷报越多,战事越久,悲惨死去的人更多。



对政府来说,能用的人马都用上了,再征兵,说着容易。日本人民决没有宣传中的那种天生俱来的勇敢精神。平民参军,改变了旧藩阀的军事体制,还有武士打仗的传统,初期确实调动了平民的积极性,但这种积极性来自于为了提高阶层等级等好处,而不是战争。征兵令施行日久,征集兵役日益苛刻,采取对合格平民抽签确定,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强制服兵役。



大家也就纷纷想办法钻空子。比如,以纳捐(日本称为替代料)代替服兵役,为中等以上富裕家庭逃避兵役敞开了合法门路。



但“替代料”战时不适用,怎么办?按照规定,给无子家庭当养子可以免服兵役,甲午战争时,就出了有多个孩子的人家到处寻找养父的事。参拜神社、求神祈祷,踏破了神殿门槛,不光祈祷自己不合格,还得诅咒他人中签,着实难倒神明。日本国内出现了很多谣传,如忽然有人说:有老婆的适龄者可以免服现役,也就不用上前线。于是,一夜之间,城市乡村,光棍们又纷纷送彩礼、求亲,有的一村中无论“颜值”高低、美颜丑貌的少女,全被娶尽。这倒是一个很新鲜的史实。



这些荒唐事说明,还没有那么多人想上前线,为天皇去送死!



总而言之,情况很危急。否则,战后日本也不会不无侥幸地称:甲午战争,是日本赌上国运的一战。前线则称,百年国运,在此一战。一群赌徒,赌上的是整个民族的身家性命,整个国家的兴衰成败。



……………………………………………………



反观大清,要真正赢回这场战争,根本在于“持久”二字。



开战以来,虽丢城失地,北洋海军尽失,在陆上看,中国军队损失大于日本,但由于庞大的军队基数,大清仍可支持。



一地败,中国未必全败。



以“大而弱”胜“小而强”,胜败的秘密,在于一个因素:时间。



拖,义无反顾拖下去,就能把小日本拖瘦、拖死。